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甘草規范化種植技術

   日期:2016-09-01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847    
 寧夏中部干早帶屬荒漠草原生態區,是全自治區天然草地的主體,包括鹽池、同心、紅寺堡區等9縣(區)、68個鄉鎮、98萬多人。土地總面積達160000多公頃,土地面積占全區的52%,草地面積占全區的63%。由于降雨量小,水資源短缺,加上長期開荒種糧,濫墾亂采,過度放牧,土地荒漠化嚴重,造成這里的土地大面積退化、沙化,已成為寧夏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帶,經濟社會發展滯后。
  寧夏野生甘草主要品種為烏拉爾甘草,不僅分布面積廣、蘊藏量大、種群優勢突出,而且藥用甘草酸及多種黃酮類化合物含量高,有極廣泛的臨床應用價值。烏拉爾甘草屬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40~80cm,莖直立,全株可見白色短柔毛和腺毛。地下根莖圓柱形,多橫走,主根粗壯,長達1m以上,皮為黃褐色,少數為深褐色,較老的根部外皮呈紅褐色,木質部為黃色、味甜。甘草是一種特殊的藥用植物,人工種植甘草必須充分圍繞提升甘草的地道性而進行管理種植。
  1 立地條件
  1.1 區域氣候條件適宜的地道中藥材產區
  寧夏中部干旱帶,即東經104°17′~107°41′、北緯36°06′~39°05′,范圍包括鄂爾多斯臺地南緣、黃土高原北緣和騰格里沙漠的東南邊緣地區。甘草是鈣質土的指示植物。甘草適種土壤為風沙土、灌淤土、灰鈣土、灰漠土、黃綿土、紅黏土、黑壚土、鹽漬土等。甘草不宜在土質黏重、重度鹽堿地及排水不良的土壤中種植。
  1.2 環境質量
  大氣環境質量應符合GB3095中的二級標準規定。灌溉水質量應符合GB5084中的二級標準規定。土壤環境質量應符合GBl5618中的二級標準規定。種植基地應遠離工礦廠區和城鎮,周圍500m以內沒有企事業單位和居民區,3km之內沒有污染源。
  2 種子質量
  2.1 種子選擇
  烏拉爾甘草作為唯一使用品種。采種區域應是烏拉爾甘草的地區,即以鹽池、同心、紅寺堡為中心分布區的寧夏中部干旱、半干旱草原原生植被區。種子采集為8月中旬至9月下旬,果莢黃褐色時為適宜采種期。采集無病、無蟲蛀、成熟的莢果,并充分晾曬。
  2.2 甘草種子害蟲發生規律及其防治措施
  甘草種子小蜂5月下旬甘草開花幼莢形成時,成蟲出現,7月至8月種子成熟時,成蟲從羽化孔鉆出,轉移到生育期較晚的豆莢上產卵,1年發生1.5代。甘草制種田在盛花期或種子乳熟期用敵百蟲或敵敵畏800~1000倍液噴施。防治重點在甘草種莢收獲脫粒后入倉貯藏期,應定期用敵敵畏熏蒸劑熏蒸。
  3 育苗
  3.1 選地
  育苗地宜選擇有多年耕種史,無病蟲或嚴重草害史,熟化土層厚,土壤肥力較好的沙壤或壤土地,且處于種植區或靠近種植區,交通方便,有防風林網的區域。整地施肥機械深翻20~30cm,精細耙耱。同時結合整地均施腐熟農家肥3~5m3/667m2,磷酸二銨或復合肥30kg~50kg/667m2。
  3.2 種子處理
  甘草種子表皮為堅硬的蠟質層,須經破皮處理后才能吸水萌發。通常用谷物碾米機處理法:即調整機器磨片到合適間隙,碾磨2~3遍,以劃破種皮且不碾碎種子為宜。水地或墑情較好的育苗地,播前10h左右,用60~70℃左右熱水倒入種子內,邊倒邊攪拌至常溫,再浸泡2~3h,濾干水分放置8h左右即可播種。旱地或土壤墑情較差的育苗地,宜干籽播種,以避免因不能及時出苗致使浸過的種子“吊死”。
  3.3 播種
  播種時間育苗最適宜時間為5月中、下旬。6月上旬至8月上旬亦可播種,但當年不能出圃移植,宜翌年出圃。育苗播種量8kg~10kg/667㎡,也可視出芽情況加大播量。正常播深為2~4cm。但土壤墑情較差時宜干籽淺播,以防雨后板結。
  3.4 苗地管理
  3.4.1 灌水
  苗床灌水應視土壤墑情相應的采取以下3種措施:(1)易造成板結的黏重土壤宜采用灌水后播種;(2)易干旱的沙質輕壤土宜采用播后灌水;(3)若前期灌水不及時的地塊宜直接干籽播種。
  苗圃(地)灌水苗出齊后灌第而水,苗高10cm灌第三水,后期若干旱灌第四水,每次灌水定額為60~80m3/667㎡。注意:(1)漏水漏肥的沙地應視干旱情況適時增加灌水次數;(2)灌水與降雨結合,控制灌水次數、灌水量;(3)漬水時應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防止甘草苗因土壤含水率過高誘發病害;(4)年內沒有起苗,可灌足冬水。
  3.4.2 追肥
  化肥:結合灌水每次追尿素10~15kg/667㎡,全年追2~3次。葉面肥:宜選擇磷酸二氫鉀型葉面肥;噴施時期以苗高10cm以上和幼苗分枝期,全年噴2~3次;噴施濃度為20~25g原藥對水15kg。
  3.4.3 除草
  人工除草人工除草應結合中耕進行,出苗期不宜除草,(www.nczfj.com)以免拔除雜草時,將甘草幼苗帶出。苗地雜草不宜超過10cm。拔除的雜草應及時清理出苗地。
  4 移栽
  春季移栽的適宜時間為土壤解凍至5月上旬。秋季移栽的適宜時間為種苗完全停止生長至土壤完全封凍之前。起苗前1~2d對土壤干旱硬實的苗地灌水,使土壤潮濕,種苗根莖吸足水分。起苗方式采用機械或人工起苗。
  5 整地施肥與土壤處理
  (1)耕翻整地:耕翻深度大于30cm,精細耙耱。水地田內高差小于6cm;旱地和噴灌地無洼坑或土堆。(2)施基肥:水地種植,以基施復合肥50kg/667㎡為宜,當年基施純氮量不宜超過10kg/667㎡;旱地種植,以基施復合肥50~75kg/667㎡為宜。
  6 田間管理
  6.1 灌水
  水地移栽后一周內開始灌第一水,灌水定額為60~80m3/667㎡或噴灌濕潤深度40~60cm;6月中、下旬灌第二次水,灌水定額為30~40m3/667㎡或噴灌濕潤深度30~40cm;7月中、下旬灌第三次水,灌水定額為40~60m3/667㎡或噴灌濕潤深度30~40cm,全年灌3~4次水。
  6.2 追肥
  6.2.1 化肥
  水地可結合灌第二水,每次隨水追施尿素量15~20kg/667㎡,全年追肥2~3次。翌年再追施2~3次,每次15~20kg/667㎡。旱地可結合中耕除草或雨后進行旱追施,具體方法為將肥料均勻撒入地表,結合中耕除草,使肥土混合。
  6.2.2 葉面肥
  葉面肥宜選用磷酸二氫鉀和“根、根莖類藥用植物專用微肥”。苗高10cm以上和幼苗分枝期各噴施1次。噴施濃度以20~25g原藥對水15kg為宜。
  7 中耕除草
  甘草適宜生長在不能種植農作物的閑灘空地上,而這類地只要有水往往雜草很多,種植成敗、產量的高低都與除草有關。雜草多,甘草對水肥的利用率就低,產量自然降低,對大田種植的甘草地,除草要以人工和化學藥劑除草相結合進行,即種植的當年主要以人工除草為主。第二年開始,雜草多的地塊于6~7月份選擇適當的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進入雨季之前鏟趟1次,秋后再趟1次,此次要注意向根部培土,以便安全越冬。第二年從返青到入伏,進行1~2次中耕即可,第三年返青后視生長情況可進行1次或不進行中耕。
  田間雜草防治應做到早除、勤除。芽前除草:適用水地甘草,可選擇在當年第一次灌水時實施。適用藥劑為乙草氨、施田補等芽前選擇性除草劑,劑量為50%乳油300ml/667㎡,施用時期為雜草芽前,施用方法為噴霧或隨水滴施法。芽后除草:除草藥劑和方法應符合規定,水地、旱地甘草均可適用。
  8 主要病蟲害防治
  甘草蚜蟲:5~8月是發生期,局部地甘草植株受害較重,可用吡蟲啉1500倍液或20%高效溴氰菊酯2000倍液或千蟲克800倍液噴灑。
  甘草白粉病:病株主要在田間病株殘體上越冬,次年秋季降雨多、濕度大有利于該病的發生蔓延。7~8月下旬用20%粉銹寧800~1000倍液或硫磺膠懸劑300倍液噴霧,視病情相隔7d加強1次。
  甘草根腐病:人工甘草主要靠水流、土壤傳播,根部傷口侵入。7~9月注意天氣預報,防止大水漫灌。發現病株用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進行灌根。再放置種苗。
  甘草螢葉甲:該蟲1年發生2~3代,發生期為4~9月,以成蟲在枯枝落葉、地表土縫越冬存在。 防治措施為:秋天割焚燒枯枝落葉,以減少蟲源。防治越冬成蟲與一齡幼蟲,采取噴灑樂斯本、天霸生物農藥。
  短毛草象:為害盛期7月至8月上旬,主要取食甘草葉片。防治方法:盡量少用或不用農藥,可選用生物農藥和低毒農藥,如2.5%的溴氰菊酯乳劑1000、2500、5000倍液,每667㎡施藥液45kg。蟲口密度百株達到100頭時可考慮藥劑防治,但必須考慮今后對甘草品質的影響。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