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烏是秦巴山區人工栽培的常見中藥材之一。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2000米高山區域。與其它高山藥材相比。川烏雖然單價較低,但種植技術簡單,管理相對粗放,產量也比較穩定。因而在鄂西北山區,無論其價格如何波動,很多藥農每年都保留有一定的種植面積。近年來,受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打工影響。川烏產區明顯萎縮,面積、產量下滑。價格節節上揚。種植效益攀升,農戶若瞄準時機擴大種植,前景看好。其技術要點為:
1.科學選地。川烏有“三喜”、“三怕”,即喜溫、喜濕、喜光,怕熱、怕旱、怕澇,因而川烏產區一般在海拔較高、環境植被好、降雨量較大的山區。種植川烏應在產區選擇陽坡地勢較高、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緩坡地,土質以中性油沙土或灰包土最好。另外,川烏忌重茬,必須與玉米等其它作物實施輪作換茬。
2.整地施肥。種植地塊確定后,應提前深翻炕垡,加速土壤熟化,降低病蟲基數。川烏播種前再敲碎大土垡,精細翻整一次,按2米寬開溝起廂。在廂面施足底肥,畝施圈肥或土雜肥1000~1500千克(或腐熟餅肥50千克),優質三元復合肥40~50千克,尿素5~6千克,隨后將廂面整平、表土整碎,使土壤與肥料混合均勻。最后清理廂溝,起好腰溝、圍溝,確保排水流暢,地不漬水。
3.適時播種。川烏播種時間一般在秋季11月上中旬(立冬前后),必須在高山土壤封凍前播種完畢。川烏種最好選擇色鮮、個園、芽口緊包、無病斑、無損傷,個頭中等大小(每千克150個左右)的塊根,一般開溝條播,行距30—40厘米,株距18—20厘米。溝深18厘米左右。畝播塊根約1.5萬個,用種量100—120千克。播種時需要注意,一是大小不等的塊根應分類播種,確保出苗整齊一致:二是播種時塊根應芽頭向下。底朝上“倒栽”。這是川烏栽培的重要高產措施之一。
4.播后管理。①中耕除草。高山雨水多、雜草多,川烏春季齊苗后,要結合追施苗肥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川烏開花前再中耕一次,使土壤疏松,促塊根迅速生長膨大。其它時間視雜草發生情況隨時中耕除草。確保土壤疏松,地無雜草。
②看苗追肥。當川烏幼苗長至6~7片葉時進行第一次追肥。一般畝追尿素5千克左右:川烏開花前進行第二次追肥,視苗情長勢畝追優質復合肥30~40千克。第一次追肥最好搶在雨前撒施,第二次追肥最好放在雨后,趁土壤濕潤時于行間開溝,將肥料均勻撒入溝心,然后覆土蓋嚴,(www.nczfj.com)以減少養分損耗、流失。
③及時修根。“修根”是川烏有別于其它藥材的特殊管理措施,其目的是促進塊根肥大,提高產量、質量。修根一般分兩次,第一次在“春分”節后苗高50厘米左右時進行,用心臟形鐵鏟把植株附近泥土刨開,露出莖基和母根,每株只留母根兩邊較大的塊根8—10個,把較小的塊根全部削掉。修下一株時,將刨出的泥土覆蓋在上一株的塘內。第二次修根在“芒種”節進行,削去基部新生的小塊根。每次修根時應小心謹慎,盡量不損傷葉片和莖桿,不割斷須根,防止影響塊根生長。
④封頂打杈。封頂打權目的是抑制川烏地上部分徒長,使養份集中向地下輸送,促進塊根膨大。封頂一般從植株現花蕾時開始,最遲在開花時將頂打掉,每株留葉20—25張。封頂后植株長出的新杈應隨時打掉,以防消耗養份。
⑤防止倒伏。對因肥力充足、長勢過旺,可能出現倒伏的地塊,要控制追施氮肥,加強中耕培土,同時起好“三溝”,降低土壤濕度。還可在現蕾前葉面噴施50~100PPM的多效唑(植物生長抑制劑)1—2次,通過化學調控防止植株倒伏。
5.病蟲害防治。川烏病害較多,主要有霜霉病、菌核病、白粉病等。其防治措施,一是堅持輪作換茬,杜絕重茬種植:二是堅持提早深翻炕垡,通過暴曬降低病源數量;三是堅持用無病地收獲的塊根作種,播種前將種根用多菌靈噴濕。實施消毒處理:四是種植后在田間發現病株及時拔出,帶離田間妥善銷毀,病窩撒石灰粉或草木灰消毒,防止病害蔓延;五是減少氮肥用量,降低田間濕度,控制發病條件;六是噴施對癥藥劑予以防治。一般在發病前可噴施波爾多液進行預防。發病時可葉面噴施多菌靈、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殺菌劑予以防治。
川烏蟲害較少,主要有蛀心蟲、斜紋夜蛾、蚜蟲及葉蟬等。前兩種害蟲,可用90%的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噴殺;后兩種害蟲,可用40%的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40.7%的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
6.收獲貯藏。川烏一般在種植后第二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開挖收獲,最遲在11月上旬收獲完畢,否則塊根出芽后,作種根使用影響出苗,作商品出售容易空秕,外觀、質量下降。挖出的川烏塊根,先抖落泥土,摘下附子,去掉須根,切下母根,然后曬干或烘干,一般畝產鮮貨1500—2000千克,干貨300~400千克。商品川烏以個大飽滿、殘莖短或無,質堅實、斷面色白有粉性者為佳。
曬干的川烏,需用麻袋或蛇皮袋裝載,存放于陰涼干燥處,防止蟲蛀。因生川烏有毒,所以保管時應特別注意,保證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