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首烏為蓼科植物的干燥塊根,其病蟲害的防治尤為重要,病蟲害發生期如果不及時防治將會導致減產或絕收。白首烏在種植第一茬時病蟲害不常見,但隨著種植茬口數的增加,病蟲害發生的頻率逐漸增加。據調查,濱海白首烏的主要病蟲害有褐斑病、根腐病、葉斑病、銹病、蚜蟲、蠐螬和金龜子等。江蘇康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對濱海白首烏的病蟲害防治進行了初步的實驗,這對濱海白首烏的種植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
1 病害防治
1.1 褐斑病
褐斑病初發期時,葉片出現黃白色的病斑,后期變褐色,中心部分有時穿孔。病斑多時整片葉變褐枯死。
防治方法:(1)清潔田園,注意田園通風透光,防積水,清除病株殘葉,以利于塊根生長;(2)發病后立即剪去病葉,噴灑64%代森鋅500倍液,或用波爾多液噴霧。
1.2 根腐病
由真菌中的鐮刀菌或細菌引起,受病植株根部腐爛、地上莖蔓枯萎,一般多在夏季發生,種植地排水不良時發病嚴重。發病初期,地上莖葉不表現癥狀,只是須根變褐腐爛,隨著根部腐爛程度的加劇,葉片逐漸變黃,地下病部逐漸向主根擴展,最后導致全根腐爛,植株自下而上逐漸萎蔫、枯死。
防治方法:(1)發病初期,將病株拔除,用石灰粉撒在病穴上并蓋土踩實,以防止蔓延;(2)用50%多滅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稀釋液灌根,可起到保護作用。
1.3 葉斑病
在高溫多雨季節開始發病,田間通風不良者發病較重。發病初期,葉片產生黃白色病斑,后期變為褐色,中心部分破裂,脫落成為孔洞。病斑上有小黑點,即為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斑多時會連成一片,使整片葉變褐枯死。一般在5月雨水增多、氣溫上升后開始發病,6~7 月為發病盛期,以后隨氣溫降低、雨水減少,病情受到控制。
防治方法:(1)保持通風、透光,剪除病葉;(2)發病初期噴1∶1∶120波爾多液,每隔7~10d噴1次,連續2~3次。
1.4 銹病
銹病是一種真菌病,一般在3~8月發生。該病病原菌在病株枯枝落葉上越冬,冬季和早春氣溫偏高、小雨干旱,有利于病菌越冬存活。翌年 3 月,當氣候條件適宜時,越冬孢子萌發,病菌孢子隨氣流傳播侵入寄主表皮內,在何首烏葉片上形成病斑并產生夏孢子,夏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5 月份,當雨水增多、氣溫上升后,銹病發病迅速并可蔓延造成危害,一般先在葉背出現針頭狀大小突起黃點,病斑擴大后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黃點在藤上、葉沿周緣發生,但一般以葉背為主,嚴重者可造成葉片破裂、穿孔,以致脫落。
防治方法:(1)開溝排水,通風透光,清除病枝殘葉以減少病源;(2)發病初期,噴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7~10d噴1次,連噴2~3次;(3)發病期,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d噴1次,連噴2次。
2 蟲害防治
2.1 蚜蟲、鉆心蟲
為害何首烏的蚜蟲主要有桃蚜,其在何首烏各個生育期均可為害,主要集中取食何首烏的嫩梢和嫩葉的汁液,造成葉片皺縮、卷曲,導致葉梢生長停滯而枯死。尤其是在苗期,(www.nczfj.com)其為害嚴重時可造成死苗。鉆心蟲主要為害嫩枝葉,使葉片皺縮、主芽停止生長、植株生長受阻,一般多發生在春夏季。
防治方法:用40%樂果乳油1500~2000倍液加少量洗衣粉噴殺,每隔15d噴1次;或毎667㎡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g對水30~40kg噴霧防治。
2.2 地老虎
地老虎俗名切根蟲、夜盜蟲,屬鱗翅目夜蛾科,是多食性害蟲。地老虎的發生與農作物種植結構及播種期、耕作制度有關系,土壤濕度大時有利成蟲產卵,蟲害發生較重。
防治方法:(1)人工捕殺;(2)用75%辛硫磷原藥毒餌誘殺;(3)20%滅多威乳油100g對水1kg,噴在100kg新鮮的草或切細的菜上拌成毒餌,于傍晚每隔一定距離放一小堆到田間,毎667㎡用25kg毒餌誘殺。
2.3 蠐螬
蠐螬是鞘翅目金龜甲科幼蟲的總稱,種類較多。蠐螬主要啃食苗床期幼苗的根系,從而造成死苗;在大田生長期,蠐螬咬食何首烏塊根,并增加感染根腐病的機會。蠐螬一般1年發生 1 代,以幼蟲在土壤中越冬,成蟲于 5 月開始出現,取食植物葉片。蠐螬成蟲飛翔力強,多產卵于雞糞、廄肥、堆肥和秸稈、腐草堆等有機質較多的場所,在這些場所生存的蟲卵和幼蟲隨施肥等農事活動進入何首烏種植地。7~8 月干旱、少雨時,或在土壤濕度低的草荒地及施用農家肥多的地塊,蠐螬為害嚴重。
2.4 金龜子
金龜子是鞘翅目昆蟲中龐大的類群之一,是國內外公認的難防治的土棲性害蟲。主要以成蟲為害葉片,輕者咬食成缺刻狀,重者葉片被食光。
防治方法:(1)以敵百蟲1000倍液噴撒;(2)利用其假死性,在入夜后搖動被害植株使其脫落,然后收集殺滅。
由于農藥的超劑量使用導致蟲害抗藥性增強,天敵被殺害、生態平衡破壞、害蟲猖獗、環境污染等問題越來越突出,農藥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在當今的首烏生產中,提出了無公害首烏產品和綠色食品,這將對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量有更加嚴格的要求。對于農藥的使用,首先應考慮其與環境的相容性,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提倡將有害物造成的損失控制在經濟允許的范圍內,不是最大限度的殺滅有害生物,而是調節和控制有害生物的種群密度,昆蟲生長調節劑的開發和推廣就代表了這種新觀念的樹立。在實際應用中,提倡使用無公害污染、不殺傷天敵的仿生性農藥和昆蟲發育調節劑,把害蟲的種群數量降低到經濟受害水平之下。
參考文獻
[1]李華榮.何首烏的栽培與管理[J].農家科技,2007,10:20-20.
[2]李華榮,李春蓮,蘇建華等.何首烏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11,11:27-3.
[3]張萃榮,潘世民,曾維群等.何首烏栽培試驗[J].中藥材,1997,20(5):217-218.
[4]何首烏栽培技術[J].重慶農業農村信息網,2001:04-03.
[5]李華榮,李春蓮,蘇建華等.何首烏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11,11:27-3.
[6]吳慶華,董青松.何首烏人工栽培研究進展[J].中國植物園.
[7]龍光泉.何首烏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規律與防治[J].2011,24(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