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態特征
白頭翁為毛莨科植物,多年生草本,別名毛骨朵花、白頭草、老姑草、菊菊苗、老翁花、老冠花、貓爪子花等等,分布在我國山東、河南、山西、陜西、安徽等大部分省的山崗、荒坡及田野間。宿根草本,根圓錐形,有縱紋,全株密被白色長柔毛,株高10—40厘米,通常20—30厘米。基生葉4—5片,三全裂,有時為三出復葉。花單朵頂生,徑約3—4厘米,萼片花瓣狀,6片排成2輪,藍紫色,外被白色柔毛。雄蕊多數,鮮黃色。花期3—5月。果期5—6月,種子成熟時密集成白色頭狀,故名白頭翁。性寒,味苦。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用于熱毒血痢、陰癢帶下、阿米巴痢疾。
二、市場前景分析
白頭翁一直依賴野生資源維系市場,喜歡棲息在山崗的陽坡空地上以及荒坡和田野間,由于近年來這些地方的無度開荒種地以及農田附近的除草劑危害,再加之白頭翁商品的連年漲價,帶動人們采挖的積極性,多年無度的采挖,白頭翁的野生資源已經寥寥無幾,后市依舊看漲,野生資源在短期內難以恢復,人工栽培白頭翁前景廣闊。
三、栽培技術
1 種子的采收。白頭翁的主要繁殖方式是種子育苗移栽。種子的采收東北一般在6月上旬,當60%的種子黃化成熟時采收種子,過早種子成熟度達不到,出芽不壯,采收過晚種子就會由自身的羽毛帶著隨風飛散。采收回來的種子放在籮筐里在陽光下晾曬,上面蓋上紗窗網,以免種子隨風飛走。曬到98%以上的干度時,放在鐵網篩子上反復揉搓,直到種子和羽毛都搓碎掉到鐵網下為止。白頭翁種子很小,一般每千克種子有50萬粒,出芽率在86%以上。
2 整地。選擇地勢高燥的沙壤土或透氣的黑壤土的地塊,每畝施腐熟的農家肥2000千克,沒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施用化肥,一般需磷酸二銨10千克,均勻撒到選好的地塊上,再按每畝用甲拌磷1千克(預防地下害蟲)及五氯硝基苯(預防苗期病害),拌三倍的濕沙均勻撒到地里,然后用旋耕機把土地旋細,沒有條件的地方可以人工翻地或用滅茬機翻地,翻好后做成寬120厘米,溝寬25厘米,深15厘米的苗床,床面用耙子耬平耬細,(www.nczfj.com)等待播種。
3 播種。種子用溫水浸泡6小時,撈出瀝干水分,用濕麻袋片或紗布包上,放在25—30℃的溫度下催芽,5天左右,當出芽達到70%以上立即播種,不能及時播種的把芽子放在5℃左右的地方能存放一周左右,一般需要放在冰箱里冷藏。苗床做好后按每畝2.5千克種子的量,把種子均勻地播到苗床上,然后用過篩細土把種子蓋上,一般覆土0.5厘米左右,然后澆透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用稻草、鋸末等物覆蓋,以利于水分的保持。
4 播后管理。白頭翁經催芽的種子一般播后4天左右出苗,期間注意保持水分是育苗成功的關鍵。苗長到3葉1心時正值多雨的夏季,要注意排澇,及時除草,避免草荒帶來的損失,若苗子生長不旺,可以每畝施尿素4千克,施后立即澆水或選雨前施肥,以免溫度高引起肥害。
5 移栽。育苗當年的秋季或者次年的春季都可以移栽,也可以培育兩年的大苗進行移栽。移栽田最好選擇不積水的山地的陽坡,或者廢棄的果園等荒地。可以按育苗床的標準做床,栽培的株行距一般在15厘米×15厘米,畝保苗3萬株左右。移栽時如果土地干旱,需要栽后澆透水,白頭翁極抗旱,所以以后無大旱的情況下基本無須澆水。
6 商品田管理。白頭翁耐貧瘠,管理粗放,除了除草外一般無須管理,若每年春季發芽前用專用除草劑封閉土壤,則無須人工除草。在返青前每畝可追施硫酸鉀型復合肥10千克,以利于加快根系生長。
7 采收及加工。一般移栽后2年收獲,秋季在地上部分枯萎后,先割去殘莖,再用挖藥機或者人工用鎬頭把根系刨出,除去泥土曬干即成成品,一般畝產干品350—420千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