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縣位于滇西北冷涼高寒地區,適宜反季菜用蠶豆種植,所產鮮豆莢口感甜脆,品質優,深受消費者青睞,市場呈緊缺狀態,畝產值在3500~6000元,經濟效益顯著。我們在甸南鎮海拔2450~2950米的4個山區村進行反季菜用蠶豆栽培試驗和示范推廣多年,逐步發展到目前的6000畝。現將總結出的高效栽培技術介紹給大家。
1. 地塊和品種選擇種植基地要求:宜選擇在海拔2400米以上,山林植被好、無污染的冷涼山區、半山區,要求水源較近,排灌方便,土質疏松,土壤通透性好,為輕紅壤或紅壤土,耕層深厚(一般25~40厘米),pH值在5.5以上,有機質含量≥2%,坡度<30°。劍川縣選用抗病性、抗倒伏性強的中、早熟菜用型蠶豆品種:(www.nczfj.com)鳳豆4號、鳳豆6號、昆明大白豆、保山綠皮都等為首選高產良種,其次是本地品種鶴慶豆、劍川豆。
2. 種子處理應選無病斑、無蟲眼和霉變、無裂痕、粒大飽滿,品種特征明顯的種子。進行低溫處理,即將種子吸水膨脹后置于20℃左右下催芽1天,然后移到2~5℃處放置10~15天,可有效降低著花部位,促進開花結莢,并且抗倒伏,實現增產。
3. 整地施肥深翻土層達20~25厘米,每畝施腐熟農家肥3000千克、尿素10千克、普通過磷酸鈣50千克、硫酸鉀5千克,翻入土中做基肥。然后平整細碎土塊,開墑理溝,墑面寬1.5米,便于除草及管理;溝寬20厘米、深30厘米,利于排灌。
4. 播種要及時播種,時間在5月下旬至6月初,每畝用種量35~50千克,種植密度依品種特性略有不同,一般行距20~25厘米,穴距20厘米,每穴播種1~2粒,每畝有效株數2.6萬~3.4萬株,實行拉線條點播。
5. 田間管理通過試驗示范研究,反季蠶豆增產要把握重施磷、增施氮、適施鉀的原則,促莖稈健壯,穩莢壯籽。在苗期進行1~2次中耕除草,關鍵措施是摘除無效分蘗枝(蠶豆母枝)和打頂尖等技術,減少養分消耗,提高結莢率、結實率,增加產量。冷涼山區反季蠶豆發病較輕,但一定要注意細菌性莖枯病的防治,可用75%甲基硫菌靈5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
6. 收獲嫩豆莢達到菜用型蠶豆食用標準的熟期不一致,一般相差15天,可分2~3次采摘鮮豆莢包裝銷售。嫩莢的采收標準是:莢綠色,表面白色短茸毛新鮮,剝開豆莢,嫩豆粒肥大,種皮淺綠色,種臍白色,豆質軟糯,品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