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喙扁蝽學名Meziramembranaceabranacea(Frab.)屬半翅目,扁蝽科。1994年首先在龍泉市寶溪鄉椴木靈芝上發現該蟲,近年來在椴木靈芝產區危害十分嚴重,為害范圍日益擴大,極大地影響了椴木靈芝的產量和品質。靈芝膜喙扁蝽主要分布于我國浙江龍泉,福建邵武、廣西南寧、海南島、臺灣及日本。
為害特點膜喙扁蝽吸取靈芝菌絲和原基內的汁液,影響菌絲的生長。靈芝段木受害后,出芝量減少,靈芝個體變小,出現畸形芝;發生嚴重時,抑制出芝,降低靈芝產量和品質。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9-12毫米,前胸背板寬3.0-4.0毫米,腹部寬3.4-4.5毫米。體扁平,體色棕褐色至黑色。頭向前延伸,先端分叉。觸角突起,4節,第一節較粗,第四節最短。其前半節呈褐色并密生灰色纖毛。口吻褐色,較短,伸至開放的喙溝后緣。復眼突出,半球形。前胸背板近于梯形,在前半部有不規則隆起4個,后緣中央明顯向前彎曲。小盾片呈三角形。前翅基部兩邊平行,翅窄小。雄蟲前翅伸過第七腹節背板中央,雌蟲伸至該節基部,膜片翅脈凸突明顯。雌蟲第七腹節節側葉角狀;第九腹節后緣較平鈍,其中央微突出。雄蟲中央縱脊顯著,腹部氣門位于腹面,遠離側緣。
卵長1.8-2.0毫米,似米粒狀,初產時乳白色,半透明,有光澤;后期變為橘紅色,并出現紅色眼點。前端略大于后端,卵殼表面具明顯的5-6邊網狀脊紋。
若蟲共5齡。5齡若蟲淡褐色,呈長橢圓形,頭部向前方突出。觸角4節,各節均具稀疏的棕色纖毛;復眼紅色,較大;喙伸至前胸腹板中部,小盾片向上隆起,翅芽栗褐色,伸至第一腹節背面。腹節上瘤突排成4縱列,瘤突形狀、大小不一,栗色;氣門有規則地排列在腹面外側的第二縱列之間;第四腹節背面中央有一較大的棕褐色隆狀突起,第五腹節背面中央有一棕紅色的小圓斑。胸腹部均密布著瘤突呈淡褐色的小點。
發生規律靈芝膜喙扁蝽在浙江一年發生二代。以成蟲在土下的靈芝段木周圍及底部越冬,也能在靈芝棚內緊貼土面的木片、竹片下越冬。翌年4月下旬成蟲開始活動,進行交配。產卵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蟲在白天及夜間均能羽化,羽化初期,蟲體呈粉白色略帶紅色,基本上不活動,4-5小時后蟲體開始硬化,體色變深,最后呈褐色或黑色。可多次交尾,交尾后1天內即可產卵,但多數在第二天開始產卵。產卵期為6-12天。多將卵產于段木木頭縫隙處。6月中旬為孵化高峰期。初孵若蟲群集并附著在成蟲或高齡若蟲體上隨成蟲的轉移而轉移擴散,三齡以后脫離成蟲。7月中、下旬至8月初,多數若蟲開始羽化為第一代成蟲。第一代成蟲于7月底至8月上、中旬產卵,第二代成蟲在9月底至10月上、中旬出現,10月底至11月初成蟲陸續進入越冬期。成蟲有假死性;喜陰怕光;喜群居,最多時300多頭群集在一起;飛翔力較弱,在天氣悶熱時,在靈芝棚內可觀察到飛行的蟲子。
防治方法
(1)根據成蟲的越冬習性,越冬前在靈芝棚四周及田塊周圍放些木片或竹片,誘集成蟲越冬,集中將其消滅。
(2)在成蟲高峰期前排放新段木,可使第一批靈芝在7月以前,第二批在10月初以前收獲完畢,避開蟲害。
(3)實行輪作制,避免連續種植,減少蟲害。
(4)化學防治可用80%敵敵畏乳劑1000倍液加5.7%百樹得乳劑2000倍液或用40%辛硫磷乳劑1000倍液加5.7%百樹得乳劑2000倍液潑澆,藥液用量為75千克/立方米段木。或用灌水噴霧法,利用成、若蟲均有遇水后向上爬出土面的習性,可先灌水,淹沒土面4-5小時,再用噴霧法噴殺。噴藥后及時蓋好塑料薄膜,可提高防效。
常用藥劑敵敵畏乳劑、百樹得乳劑、辛硫磷乳劑。
為害特點膜喙扁蝽吸取靈芝菌絲和原基內的汁液,影響菌絲的生長。靈芝段木受害后,出芝量減少,靈芝個體變小,出現畸形芝;發生嚴重時,抑制出芝,降低靈芝產量和品質。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9-12毫米,前胸背板寬3.0-4.0毫米,腹部寬3.4-4.5毫米。體扁平,體色棕褐色至黑色。頭向前延伸,先端分叉。觸角突起,4節,第一節較粗,第四節最短。其前半節呈褐色并密生灰色纖毛。口吻褐色,較短,伸至開放的喙溝后緣。復眼突出,半球形。前胸背板近于梯形,在前半部有不規則隆起4個,后緣中央明顯向前彎曲。小盾片呈三角形。前翅基部兩邊平行,翅窄小。雄蟲前翅伸過第七腹節背板中央,雌蟲伸至該節基部,膜片翅脈凸突明顯。雌蟲第七腹節節側葉角狀;第九腹節后緣較平鈍,其中央微突出。雄蟲中央縱脊顯著,腹部氣門位于腹面,遠離側緣。
卵長1.8-2.0毫米,似米粒狀,初產時乳白色,半透明,有光澤;后期變為橘紅色,并出現紅色眼點。前端略大于后端,卵殼表面具明顯的5-6邊網狀脊紋。
若蟲共5齡。5齡若蟲淡褐色,呈長橢圓形,頭部向前方突出。觸角4節,各節均具稀疏的棕色纖毛;復眼紅色,較大;喙伸至前胸腹板中部,小盾片向上隆起,翅芽栗褐色,伸至第一腹節背面。腹節上瘤突排成4縱列,瘤突形狀、大小不一,栗色;氣門有規則地排列在腹面外側的第二縱列之間;第四腹節背面中央有一較大的棕褐色隆狀突起,第五腹節背面中央有一棕紅色的小圓斑。胸腹部均密布著瘤突呈淡褐色的小點。
發生規律靈芝膜喙扁蝽在浙江一年發生二代。以成蟲在土下的靈芝段木周圍及底部越冬,也能在靈芝棚內緊貼土面的木片、竹片下越冬。翌年4月下旬成蟲開始活動,進行交配。產卵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蟲在白天及夜間均能羽化,羽化初期,蟲體呈粉白色略帶紅色,基本上不活動,4-5小時后蟲體開始硬化,體色變深,最后呈褐色或黑色。可多次交尾,交尾后1天內即可產卵,但多數在第二天開始產卵。產卵期為6-12天。多將卵產于段木木頭縫隙處。6月中旬為孵化高峰期。初孵若蟲群集并附著在成蟲或高齡若蟲體上隨成蟲的轉移而轉移擴散,三齡以后脫離成蟲。7月中、下旬至8月初,多數若蟲開始羽化為第一代成蟲。第一代成蟲于7月底至8月上、中旬產卵,第二代成蟲在9月底至10月上、中旬出現,10月底至11月初成蟲陸續進入越冬期。成蟲有假死性;喜陰怕光;喜群居,最多時300多頭群集在一起;飛翔力較弱,在天氣悶熱時,在靈芝棚內可觀察到飛行的蟲子。
防治方法
(1)根據成蟲的越冬習性,越冬前在靈芝棚四周及田塊周圍放些木片或竹片,誘集成蟲越冬,集中將其消滅。
(2)在成蟲高峰期前排放新段木,可使第一批靈芝在7月以前,第二批在10月初以前收獲完畢,避開蟲害。
(3)實行輪作制,避免連續種植,減少蟲害。
(4)化學防治可用80%敵敵畏乳劑1000倍液加5.7%百樹得乳劑2000倍液或用40%辛硫磷乳劑1000倍液加5.7%百樹得乳劑2000倍液潑澆,藥液用量為75千克/立方米段木。或用灌水噴霧法,利用成、若蟲均有遇水后向上爬出土面的習性,可先灌水,淹沒土面4-5小時,再用噴霧法噴殺。噴藥后及時蓋好塑料薄膜,可提高防效。
常用藥劑敵敵畏乳劑、百樹得乳劑、辛硫磷乳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