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別名:靈芝草、菌靈芝、赤芝、木靈芝、石耳、萬年蕈、三秀等。
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子實體經干燥后供藥用。具有保肝、解毒、強心、抗缺氧及抗驚厥、益心氣、補中等功效。主治頭暈、失眠、神經衰弱、高血壓病、冠心病、肝炎、慢性氣管炎、哮喘、矽肺、風濕性關節炎、鼻炎等。
靈芝主要生長栽培區域:靈芝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國河北、山東、浙江、四川、兩廣等均有分布。普通家庭或庭院以瓶栽或段木栽均可以。目前國內人工栽培的主要是赤芝,其次是紫芝。
【植物形態】
靈芝由菌絲體和子實體組成。其菌絲無色透明,具分隔及分枝,表面常分泌有白色草酸鈣結晶。子實體由菌絲形成,由菌柄、菌蓋及菌蓋下面的子實層三部分構成。成熟后的子實體變為木質化,其皮殼組織革質化,有漆似的赤褐色光澤。靈芝生長時先長菌柄,后長菌蓋。菌柄多側生,少見中生或偏生,色赤褐有光澤。菌蓋多為腎形,上有環狀輪紋及輻射狀皺紋,大小不一,邊緣較薄,稍內卷。初生期黃色,漸變赤褐色,后期變為具光澤的漆皮;菌肉近白色至淡褐色;內壁為子實層,孢子從子實層內產生;孢子褐色,卵形,中央含1個大油球。
(1)赤芝:木生真菌,菌蓋(菌帽)木栓質,半圓形或腎形,上面有堅硬的皮殼,初黃色,漸變為紅褐色,光澤如漆,具環狀棱紋和輻射狀皺紋,邊緣薄而平截,往往稍內卷,菌蓋下表面可見白色至淺棕色的菌肉,由無數菌管構成;菌柄側生,菌柄的皮殼與菌蓋相似,紅褐色至紫褐色,亦有漆樣光澤,菌管內有多數孢子,袍子褐色卵形。
(2)紫芝:子實體形狀與赤芝極相似,主要區別為菌蓋與菌柄的皮殼呈紫黑色或黑色;菌肉銹褐色。
【生物學特性】
靈芝為高溫型腐生真菌,生長在雨量適宜、氣候溫暖的闊葉林中被砍伐已枯死的樹樁地面處或被薄土覆蓋的樹根上。每年夏、秋生長,秋末終止。以菌絲潛伏越冬,翌年春暖再萌動。
靈芝以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為營養物質,如葡萄糖、纖維素以及少量鉀、鈣、鎂、磷等礦質元素。生長過程中要求較高的溫度,菌絲在3~40℃時均能生長,以24~30℃生長迅速,以27℃時生長最快。溫度低于6℃或高于36。C以上,則生長極為緩慢。子實體在18~30℃之間均能分化,27℃左右分化最快,發育最好。在22℃以上才能產生正常的菌蓋并形成子實層。變溫對子實體分化無促進作用。
人工栽培靈芝(瓶栽)過程中,在瓶蓋打開前,培養基內需保持適宜的水分。一般瓶內的濕度適宜菌絲生長。在瓶塞打開后,空氣相對濕度以保持在80%~95%為宜(不低于70%)。室內濕度不夠,可在地面或空間噴霧,提高濕度,否則菌蓋不易形成。靈芝是好氣性真菌。打開瓶塞后,要及時通風換氣。在二氧化碳過多的情況下,往往造成菌柄過長,不能形成菌蓋,當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占0.1%時,可促進菌柄生長而抑制菌蓋生長(菌蓋不發育或形成畸形的子實體),只要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就能重新發出菌蓋。菌絲可在黑暗環境中正常生長。子實體生長分化的過程中需較多的漫散光。在黑暗和微弱光的環境下,不能形成菌蓋和子實層。靈芝子實體有正向光性。所以在子實體形成過程中,光源方向不能隨意變動。pH在3~7.5之間菌絲能生長,pH在4~6時最適宜菌絲生長。
【種植技術】
1.選地整地
靈芝栽種可以選室內空房,最好選向陽暖和院子挖半地下室作溫室。地下深50~100cm,上面用塑料棚或玻璃房。根據靈芝對溫度與濕度的要求,作段木繁殖或瓶栽生產的場地。
2.繁殖方法
靈芝的人工栽培有瓶栽、段木栽培、液體培養、露地栽培以及深層培養等方法。以瓶栽為最多,其次是段木栽培。
(1)瓶栽
1)制備培養基:根據靈芝生長發育對養分的要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表11)。
2)基質類型:木屑以闊葉樹種植物,如柞樹、栗樹、桃、杏、國槐等木料的木屑為最好,樺木、榆、鍛、楊、柳、棗、柿等樹的木屑次之,不能用松柏類木材鋸末,木屑新鮮的或陳舊的均可,已霉爛的不可用。
3)拌料:先按培養基組分配好料,把木屑和主要成分拌勻,然后將其他成分溶于水,一并/JI.,k,最后再加適量的清水,保持一定的濕度(用手抓一把配料,以指縫間有水滲出而不滴水為宜),拌水料后調整pH在5~6間為宜。
4)裝瓶:用干凈廣口瓶(以容量500~750ml為好),將調好的培養基,分裝在瓶中,邊裝邊搗緊、裝至容器的3/4處,使成平面。然后用木棒或用筷子在中心由上向下扎一洞,至培養基高度的2/a處,旋轉退出搗棒。在旁邊再扎1~2個深3cm左右的副孔為接種點。清潔瓶外壁,用棉花塞塞好(或用4層干凈報紙一層紗布包扎亦可),有條件可再在瓶口上包一層油紙或牛皮紙,用繩扎緊,以防滅菌時棉花塞受潮。在1.47×105P,一小時高壓鍋內滅菌或用籠蒸,每天1次,每次1~2小時(從水開后有蒸氣冒出算起),連蒸3天備用(http://www.nczfj.com/yaocaizhongzhi/20106166.html)。
5)菌種分離和培養:可用采集野生的活靈芝或培養的活靈芝和保存的菌種。活靈芝經表面消毒后,用鋒快小刀,取菌蓋或芝柄組織,在無菌下接種。要儲備一定數量的菌種。菌種培養基的成分組成,常用的有兩種:
地瓜培養基:地瓜2509、葡萄糖209、瓊脂17~209、水1000ml、酸堿度(pH)6。
馬鈴薯培養基:馬鈴薯2509、葡萄糖209、瓊脂17~209、加水1000ml、酸堿度(pH)6。
以上兩種培養基均可作為菌種培養基。方法是將馬鈴薯或地瓜等去皮、挖去芽眼切成片或絲狀,加水500~600ml,放入搪瓷鍋內,煮開后經15~20分鐘,用紗布、脫脂棉濾過,濾后放入瓊脂熬溶,再加各種原料。待溶解后另行濾過分裝(水分一定要保持1000m1),1.96×105P、30分鐘高壓滅菌或蒸籠90分鐘(以水沸蒸算起)。滅菌后分裝各試管中,塞上棉花塞,趁熱斜放,使培養基形成適當的斜度備用。按常規無菌操作法接種在試管中,放在25-28℃的恒溫箱或培養室內,培養7~10天即可使用。最好購買一點菌種。
6)接種時間:一般在5~10月。有恒溫條件者,全年均可培養。將試管中培養的菌種,在無菌條件下,以接種針挑取一塊菌絲(約一分硬幣直徑大小),打開裝有培養基廣口瓶的棉花塞,將菌絲體置于副孔接種點上,塞好棉花塞。放在培養室里培養。
(2)段木栽培
1)段木栽培用料:主要以木質較硬的樺樹、櫟樹、蘋果樹、按樹、洋槐、懸鈴木等。段木直徑一般在5~15cm。選定樹種后立即砍伐,但不必剝皮,鋸成長為lm的段木。如果樹種含水率較高,則要堆積干燥,直至用木楔打進段木內,不見流出樹液時,便可接種。
2)菌種制備:用lOOml水,加蔗糖29、麥麩59制成營養液,煮沸半小時后撈出并按4:1比例,將木屑、麥麩培養料混合裝瓶,高壓滅菌,接種培養。待菌絲長至瓶底,再繼續培養10天左右即成菌種。
3)接種:南方在春天2~4月接種。選擇培養20天、子實體原基剛形成的新鮮菌種。這種菌種生活力強,接人段木后發育迅速,且不怕雜菌感染。接種工具可用直徑1~2cm的打孔器或電鉆頭。打人段木的深度為lcm。行株距20cm×20cm,呈品字形錯開排列。打孑L后,立即接種。否則,孔穴干燥,影響成活率。接種應在陰涼的地方進行。接種前,先將供接種的菌種(栽培種)取出,截成1cm2的小塊,輕輕塞入孔穴內,稍壓緊后,蓋上木楔或樹皮。然后,用小木錘輕輕錘平。
4)接種的時期:應選擇氣溫在20~26℃、空氣相對濕度在60%以下時進行,有利于干燥培養,避免雜菌感染。接種后,30天左右,菌絲便侵入段木,并可見孔穴四周形成棕色菌圈,顯示接種已成活。然后,將段木埋入栽培場,進行生長期管理。
5)生長期管理:接種后,將段木架成“井”字形,進行干燥培養10~15天。然后,揭開木楔或樹皮蓋觀察:見有白色菌絲、菌穴四周變成白色或淡黃色,后逐漸變為淺棕色、木楔或樹皮蓋已被菌絲布滿而固定時,即為接活。立即將段木埋入pH值5~6的酸性土壤內。若天氣干旱,可淋水濕潤土壤。遇雨季或雨天,要注意排水,避免場地積水。此外,還要在栽培場周圍撒一圈拌有滅蟻靈的毒土,誘殺白蟻,防止危害。翌年“清明”后,當氣溫升至25℃左右,可取出數根段木檢查:揭開樹皮蓋或木楔,見孔穴周圍已長成茶褐色,或已長出芝蕾;段木兩端有白色菌絲或淺褐色菌膜,并可嗅到靈芝菌絲的特殊氣味,顯示菌絲已成熟。立即將段木挖出,截成長17~22cm的小段木。然后,將其斜埋人酸性含砂礫的土壤中,上端露出地面約3cm,且覆蓋雜草遮蔭,隔數日灑水1次,保持土壤濕潤,經7~10天開始長出芝蕾。在生長芝蕾時期,栽培場的濕度應保持在90%左右。太干太濕均會導致芝蕾死亡,使前功盡棄。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培養,芝蕾生長迅速,先長出菌柄,接著又長出菌蓋。約經兩個月左右即可采收。
3.田間管理
(1)瓶栽室內管理
第一期管理:自接種至形成靈芝的芝蕾為第一期管理階段,需25~30天,溫度保持24~26℃,相對濕度60%~65%。防止雜菌生長,自接種至棉花塞拔掉前,可經常用5%的苯酚噴灑滅菌。注意室內經常通風,避免濕度過大棉花塞上長出雜菌。當靈芝菌體長到(核桃大小)接近棉花塞時,可適當上提或拔掉,以利于實體的形成和分化。棉花塞拔掉后,如發現瓶內有雜菌生長,可配用0.1%~o.4%的石灰水,將生雜菌的瓶子口插入盛石灰水盆中蕩滌、沖洗。如發現靈芝體霉爛,經處理后,可繼續培養,能重新長出新靈芝。
第二期管理:從出現芝蕾到形成芝柄稱為第二期管理,50~60天。適宜溫度26~27℃,相對濕度80%~85%。此階段生長較快,一定給予適宜溫度和濕度,否則會拖延生長時間。
第三期管理:從芝柄到芝蓋形成稱為第三期管理階段,約30天左右。適宜溫度27~28℃,相對濕度85%~90%。
(2)段木栽培管理:菌棒埋好后,每天向畦面澆水1~2次,保持土壤濕度。越冬時要加厚覆土層或加蓋草簾保暖,不需噴水。
翌年“清明”前后,去掉覆蓋物。當氣溫上升至25℃左右時,破土進行檢查。見孔穴周圍變成茶褐色,截面已被白色菌絲及褐色的菌膜覆蓋,表明已完成菌絲體的生成階段。如果埋在土中的是長段木,此時應取出,并截成15~20cm長的小段,斜埋入砂質酸性土壤中,段木頂端露出土表面34cm,加強噴水管理。保持土壤濕潤,5~10天就會陸續發生原基。
在管理過程中,還要注意防止雜菌感染,發現青霉菌、毛霉菌、根霉菌等雜菌感染,可用燒過的刀片刮去周圍的樹皮和木質部,再涂抹濃石灰乳防治。或用沾有75%乙醇棉球填人孔內防治。
4.選育良種靈芝栽種最根本選種是根據當地條件,選擇適宜菌種:是紫芝、赤芝或是黃芝等。
【收獲加工】
瓶栽靈芝,當靈芝生長到第三階段末期(芝蓋邊沿不再生長,放出孢子),即可采收。將子實體從瓶中拔出,充分攤開曬干,或用40~50℃溫度烘干。在采收時,最好用刀齊瓶口割下,在割口處產生新的菌柄和菌蓋,第二次分化靈芝。一般以鋸木屑為主的栽培瓶中菌絲體,在北京、山東等北方地區于冬季堆放室外避風處,雖有一lo℃短期低溫,但翌年夏秋仍可繼續長出子實體。段木栽靈芝50~60天成熟,靈芝的菌蓋呈環狀,新生長的外緣漸漸變黃至褐紅色表示已停止生長,即可采收。
采收的段木,經過清除污物、衰老的菌絲及小子實體,然后噴足水分,5~7天仍能重新長出新的原基,這樣反復產生子實體,直至天氣轉冷為止。當最后一茬靈芝采收后,則應把段木、木殼再覆蓋土壤,繼續發菌,待翌年再出靈芝。在正常情況下,可連續生產2~3年。
一般2~3kg能干lkg商品。以身干、菌蓋肥厚、菌柄粗壯、質堅硬、色紅褐、具漆樣光澤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