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別名:草紅花、紅藍花。
為菊科草本植物紅花(CarthamustinctoriusL.)的管狀花,經干燥供藥用。有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等功效。主治經血不調、冠心病心絞痛、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癥。花除藥用外,還可提取有機染料、食品的天然色素,種子可榨油食用。
主要生長栽培區域:紅花原產埃及。在我國,紅花栽培已有2000多年歷史。主產于新疆、河南、浙江和四川,山東等多數省有栽種。主產地新疆種植面積多少就決定全國年產量。
【植物形態】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株高30~90cm。全株光滑無毛。莖直立,有細縱溝,上部多分枝,下部木質化。單葉互生;幾無柄,葉片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呈尖刺狀,邊緣有尖刺齒。頭狀花序頂生,總苞卵形至半球形,由數列苞片組成,外面2~3輪苞片葉狀,披針形;花多數,全部為管狀花,橘紅色或深黃色,花冠筒部細線形,先端5裂,裂片線形;雄蕊5枚,合生呈管狀,長約5ram,位于花冠口之上,先端5淺裂,基部箭形,兩者之間有線形藥,每一合生雄蕊外面近基部中央具有短花絲,著生在花冠口內面,與花冠裂片互生;雌蕊1枚,花柱長細絲狀,柱頭2裂。瘦果白色,倒卵形,長5.5~8.Omm,寬3.5~5.2mm,通常4肋,上端鈍圓,具一小圓點狀花被痕,基部狹,歪生一小圓點狀果臍。果皮木質,內含種子1枚。花期5~6月,果期6~7月(圖32)。
【生物學特性】紅花喜溫暖干燥氣候,抗寒性強,是一種適應性較強的作物。紅花種子5。C時發芽,15~25℃是發芽最適溫度。秋播的紅花出苗后、越冬前,莖不生長,而是數片真葉簇生地表。開春后,植株進人快速生長階段,3月下旬主莖上部出現分枝,4月下旬現蕾;黃淮地區與浙江、四川的紅花,于5月中、下旬開花,花期約20天。種植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和黏質壤土中生長最好。輕度鹽堿土(土壤含鹽量在0.2%~O.4%)也能生長。重鹽堿地、澇洼積水地不宜種植。不可重茬。前茬作物以花生、大豆以及禾本科植物為宜。
紅花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強。我國從南方到北方均有種植,南方采用秋播,生育期200~250天。北方采用春播,生育期110~140天。干旱缺水的北方地區采用秋播為好。紅花播種后出苗的時間受氣溫的影響變化大。濕度適宜時,溫度在12℃出苗需23天,在16~17℃出苗需14天,在18~19℃出苗需12~13天,在23~25℃只需8天,但在10℃以下或30℃以上出苗速度減慢。播種后,種子很快吸水萌芽,幾天后子葉與外殼脫離,兩片子葉接著出土,出土后再經4~6天第一片真葉出現。若是秋播者,在越冬而真葉不斷增多,一般5~10天增加一片,這時并有腋芽出現,“冬至”后溫發下降,生長漸慢,葉片呈暗綠色,葉片不再增加,進入越冬階段,此時共12--13片葉。苗在2~6℃時通過溫度變化的低溫階段。紅花抽莖后去頂芽有很強的分生側枝的能力,花期5月下旬至7月初。花的開放有一定的順序性,一般是從主莖到第一級分枝再到第二級分枝,從上到下依次開放。主莖頭狀花序最大,由上到下依次變小。摘去主莖頂芽后側枝花序變大且整齊。果實的成熟期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一個頭狀花序可開放6~7天,從開花到果實成熟一般需25天左右。一株紅花從開花到全部凋謝需17天左右。花后15天左右種子成熟。隔年種子仍有發芽率,千粒重為34.679。
【紅花種植技術】
1.選地整地
南方與北方的一般土壤均可栽種。選好地后,畝施圈肥3000~4000kg,配施適量的腐熟餅肥和磷鉀肥,精耕細耙,整平后作畦。北方做成1m寬平畦,南方做成20~25cm高的小高畦,以利排水。
2.繁殖方法用種子繁殖。南方與黃淮流域于10月份秋播,以“秋分”前后為宜,不可過晚。秋播根扎的深,抗災力強,產量高。新疆等多春播,一般在3月中、下旬。播種前,將種子放入50℃左右的溫水中浸種10分鐘,再放冷水中涼透,撈出晾干播種。條播或穴播均可。條播按行距45cm左右,開約5cm深的溝,將種子均勻撒于溝內,覆土3~4cm,壓實。穴播行距同條播,按株距20~25cm,開5cm深的穴,每穴下4~5粒種子,覆土壓實。也可采用大小垅條播法,大垅寬90cm,小垅寬40cm,定苗株距20cm,這種密度易中耕、追肥,更利于采花。分大小垅,以便小垅澆水,大垅內管理和采花。每畝用種量2.5~3kg。
3.田間管理
(1)間苗定苗:秋播紅花,年前在幼苗具3片真葉時間苗,穴播的每窩留3~4株,條播的每隔10~12cm留苗1株。此時如缺苗應進行帶土移栽補苗。翌春在幼苗高10~12cm時定苗。穴播的每窩留2株,條播的按株距20~25cm定苗,去弱留強。
(2)中耕除草:中耕能疏松土壤,除草能減少養分消耗,這是提高紅花產量的管理措施。南方一般進行3次中耕,前2次結合間、定苗進行,第三次在植株封垅前。前2次要淺鋤,第三次應深鋤,并結合培土,紅花植株根部要培高1Ocm左右,以防倒伏。北方除此之外,遇干旱澆水后,應適時松土,以防板結,影響植株生長。
(3)追肥:紅花除了施足基肥外,還應根據地力與生長發育情況,合理進行追肥。定苗后,畝施尿素20~25kg,提苗促壯。抽莖分枝期或封行前可施腐熟圈肥1500~2000kg,撒于根旁,再以土蓋肥,地旱時澆水,既可以補充肥力,又可防倒伏。在現蕾前,可用0.2%的磷酸二氫鉀液噴灑葉面,根外施肥,以促進開花。
(4)澆水:紅花較耐旱,播種出苗后,年前一般不用澆水,第二年春季結合施肥進行澆水,花期應保持土壤濕潤,使花開充分。分枝后,如遇陰雨天,應注意排出地中積水。
(5)打頂:土地肥沃、種植密度較稀的地塊,在苗高18~20cm時,將頂端摘掉,使其多分枝,多現蕾,提高產量。如果土地瘠薄,種植過密的紅花,不宜打頂。
(6)防治病蟲害
1)炭疽病:病原為真菌中的半知菌。危害葉、莖、花蕾。多在5~8月間陰雨天氣發生。葉上病斑圓形,稍凹陷,后期枯萎;莖上病斑紡錘形,紅褐色或橘黃色,后期枝腐爛;花蕾染病后萎垂。
防治方法:選抗病品種;選高燥地塊種植;種子用50%的多菌靈1000倍液浸種;發病前噴灑1:1:120的波爾多液,每隔7~10天噴1次,連用2~3次。
2)銹病:病原是真菌中的多孢子菌,主要危害葉片。先在下部葉片發病,葉背面產生銹褐色微隆起的小皰斑(夏孢子堆)。發病后期,葉片上產生暗褐色皰斑(冬孢子堆)。嚴重時,葉片枯死。
防治方法:實行輪作;拌種比例:種子重量:15%粉銹寧一1000:4防治銹病;發病初期用15%的粉銹寧500倍液噴霧1~2次。
3)枯萎病(根腐病):病原是真菌中的鐮孢菌,危害莖基部或根部,此病南方危害最嚴重。開花前后最嚴重。病株基部和主根呈黑褐色,繼而表面分泌橙紅色黏液物質,莖和根相繼腐爛,全株枯萎。
防治方法:不重茬;選無病株留種;及時拔除病株燒毀,病穴用石灰消毒;用50%的多菌靈500~600倍液澆灌根部。
4)黑斑病:病原為真菌中的交鏈孢菌。主要危害葉片,病部出現近圓形的褐色病斑,上生小黑點,有同心輪紋。4月至收獲前危害嚴重。防治方法:與禾本科作物輪作;發病前或初期噴1:1:100波爾多液或65%的可濕性代森鋅500倍液,7~10天1次,連數次。
5)蟲害:主要為紅花指管蚜。發生期用50%乳油敵敵畏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但必須在開花前半個月進行。
4.選育良種一般采取田間單株選種,在采花的同時,將生長健壯、抗病力強、分枝多、花球大、花冠長、高矮一致、開花早、色鮮艷、單株的無刺紅花做好標記。等種子成熟后,摘取花序中心的種子,單收單打單貯,留做種子。
【收獲加工】收獲時間,南方于5~6月,北方在6~7月。根據各地種植季節和氣候情況而有所不同,一般秋播的在“芒種”和“夏至”收獲,春播的要稍晚。當花朵全部開放,在花冠頂端由黃變紅時,顏色鮮紅或暗紅時即可采摘(無刺紅花的花冠大部為紅黃色時采摘)。要采摘適時,不可過早或過晚。采摘時選晴天,防止雨淋。有刺紅花趁早晨有露水時摘,無刺紅花待露水干后摘。收獲時注意將花冠摘凈,以提高產量。摘下鮮花攤在席上,放通風透光處晾干,千萬不可暴曬;暴曬后色淡,氣味揮發,影響質量。陰干時不能翻動,以免發黑,降低質量。
每5kg左右鮮花,可加工1kg干貨。
采花后10余天種子即可成熟,種子成熟后將全株割下,曬干,打下種子即可。一般收紅花10kg,將可產種子1O0kg,紅花籽含油量達20%以上,可榨油供食用。餅可作飼料或肥料。畝產干紅花15~25kg,種子畝產150~250kg。
以色紅、鮮艷、無枝葉、質油潤、手握軟如茸毛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