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別名:元參、黑參、浙玄參。
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玄參(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的根經干燥供藥用。有滋陰降火、潤燥生津、解毒利咽喉的功用。
主要生長栽培區域:主產于浙江省,栽培歷史悠久,故有浙玄參之稱。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湖北、四川等省亦有栽培。
【植物形態】
玄參是多年生草本。株高60~150cm。根肥大,近圓柱形,常叢生,大小不一,通常中部稍粗或上粗下細,有的彎曲似羊角,外皮縱皺極多,具皮孔,頂端具多數白色鱗片包裹的芽。莖直立,方形,每側面有縱溝,綠色或暗綠色,有柔毛。葉對生;葉柄具溝;葉片卵形或卵狀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偏斜形或下延葉,葉緣具鈍鋸齒或重鋸齒;葉片上面暗綠色,下面灰綠色并有柔毛;網狀脈。
花著生于枝莖上部,混合花序,主軸為總狀花序,葉腋內花序為二歧式聚傘花序;花序梗上疏生腺毛;花梗長2.5cm,密生腺毛。花萼具5萼片,卵圓形,綠色,重復瓦狀排列。
花冠暗紅紫色,唇形,管狀斜壺狀,長約8ram,5裂片,裂片卵圓形,上面二片較大,下面裂片最小。雄蕊5枚,4枚有藥,2長2短,l枚退化呈花瓣狀;花絲短而呈扁平狀,花藥月牙形。雌蕊l枚;柱頭2裂;花柱細長彎曲;子房卵圓形,上位,二室,中軸胎座,每室多數胚珠。蒴果卵圓形,萼宿存。種子多數,卵圓形,花期7~9月(圖5)。
【生物學特性】
玄參系宿根植物,生長期220~240天。南方于11~12月栽種,次年3月出苗。北方于4月栽種,當月出苗。4~5月植株生長速度隨氣溫升高而加快,6~7月植株生長發育迅速,8~9月地下根部膨大最快。花期7~8月,果期8~9月。10月氣溫逐漸下降,生長緩慢,11月地上部枯萎。
玄參的適應性強,南北方均可生長。喜溫和濕潤的氣候,較耐寒耐旱,怕水澇。宜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對土壤要求不嚴格,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或壤土。土質過黏或低洼積水地區不宜栽培。不可與地黃輪作,栽過玄參的也須隔3年后才能再種,否則病害嚴重。
【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玄參在平原、丘陵及低山地區均可栽培。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玄參根部人土深,吸肥力強,要深翻土地,施足基肥,一般每畝施廄肥5000kg,精耕細耙,整平作垅,垅高35cm,下部寬50cm,頂寬25cm,垅溝寬30cm,山區坡地須梯形橫畦,以防水土流失。
2.繁殖方法
主要用根芽繁殖,亦可用種子繁殖,但生產上不用。
(1)根芽繁殖:
栽種時期可分冬栽和春栽。
冬栽于11月中旬至12月下旬。玄參采收時,選取根頭部粗壯、潔白、無病蟲害的芽頭(帶芽根)作種用,按株距35cm開穴,穴深10cm,每穴栽一個,芽向上,覆土厚5cm。如土壤干燥,先向穴內澆水,待水滲下后栽種,輕加鎮壓。冬栽為南方江蘇、浙江、江西等省所常用。
春栽,北方于4月上旬栽種。南方于2月上旬至3月上旬栽種,宜早不宜遲。玄參采收時,取下健壯芽頭,用刀從根上切下來,每株有1~2個壯旺芽頭,下端少帶些細根,刀切口處晾干或拌草木灰,使傷口愈合。剔除細弱芽、病芽及呈青綠色或紫紅色的芽,將健壯的芽作種根(冬栽)。春栽一般在刨收玄參時將選好種根貯藏到春季使用。每畝用種根50kg左右。
(2)種子繁殖:
在生產上一般不采用,種子繁殖可作為品種復壯,培育優良品種時常采用此法。
3.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
幼苗期及時中耕除草,一般在4~6月間進行3~4次,中耕宜淺,雜草要除凈,植株長大封垅后,不宜再中耕,以免傷根。
(2)追肥:
幼苗期施追肥一次,以腐熟人糞尿或化肥加水稀釋后施下,5~8月間生長期施追肥2~3次,以磷鉀肥為主,使根部增大,植株健壯。
(3)培土:
為田間管理重要措施之一,可保護根頭部幼芽生長發育良好,防止植株倒伏,并有保濕防旱的作用。一般宜于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進行。
(4)灌溉排水:
如天氣久旱無雨,須行灌溉,使土壤濕潤,以利生長。多雨時要及時排出積水,以免爛根枯萎。
(5)打頂:
玄參開花時,將植株頂部花序剪除,減少養分消耗,促使根部膨大。
(6)防治病蟲害
1)白絹病(Sclerotium rolfsii Sacc.):
為害根部。南方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發病,7~8月高溫多濕時期最為嚴重,根部腐爛。病根及土壤有許多白色菌絲,并生有淡黃色至茶褐色小菌核,逐漸蔓延至植株,病株即枯死。
防治方法:輪作;及時拔除病株,集中燒毀,病穴處用石灰消毒;清溝排水;土壤消毒等。
2)斑枯病(Septoria scrophulariae West.):www.nczfj.com/
為害葉片。南北各地普遍發生,6~8月高溫多濕時較嚴重。發病后葉面出現白色小點,逐漸擴大成多角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病斑,在病斑上散生許多小黑點,病葉卷縮干枯。嚴重時全株葉片均生病斑,影響生長。
防治方法:輪作;燒毀病株殘葉;加強田間管理;發病初期噴灑1:1:100的波爾多液,每隔7~10天一次,連續噴灑4次,效果較好。
3)葉斑病(Phyl10sticia sp.):
為害葉片。南方于4月中下旬發生,5~7月較重,7月后漸趨減輕。發病初期葉面出現紫褐色小點,逐漸擴大成不規則圓形,邊緣圍有紫褐色或棕褐色的寬環,病斑上散生多數黑色或黃褐色小點。病斑大多干裂脫落,形成孑L洞狀。防治方法同斑枯病。
4)紅蜘蛛(Tetranychus telarius):
為害葉片。一般在5~6月為害玄參,7~8月高溫干旱時繁殖快,為害大。下部葉片,首先被害,逐漸向上蔓延,被害處出現白色小點,后漸形成紅紫色斑點,葉色變黃或褐色,干枯脫落。
防治方法:清除燒毀雜草、殘株枯葉,消滅越冬紅蜘蛛;于7~8月間噴灑波美0.2~0.3度石硫合劑或者50%或80%乳油敵敵畏,每畝150~250g,500-1000倍液噴灑,每周一次,連續數次。
5)蝸牛(Bradybaena ravida Benson):
為害幼莖枝葉。3月中下旬開始為害,4~5月較嚴重,能咬斷嫩莖,舐食嫩葉成許多小孔洞,影響植株的生長。
防治方法:清晨人工捕捉;噴灑1%石灰水;及時中耕除草。
4.選育良種
收獲玄參時,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根作種栽。在封凍前,選擇向陽不積水的地方挖地窖,深60~75cm,寬60~90cm,長短按種栽多少而定,窖底鋪一層細砂,擺一層種栽,蓋一層砂,再擺一層種栽,再蓋一層砂,直至放到低于地面15cm左右為止,上面再蓋一層細砂。如氣候溫暖,窖頂上暫不蓋土,隨著天氣變冷,上面逐漸加土,嚴寒時上面要蓋土30cm,以凍不透為度。窖兩頭插上幾個高粱秸把子,以便通風,防止爛窖。
【收獲加工】
“霜降”前后,地上莖葉枯萎時,割去地上莖,刨出參根,切下根莖,取下參根,去掉泥土,進行加工。
將參根暴曬6~7天,表面顯皺縮時,堆放,上邊用草覆蓋,使其稍發熱,水分向外蒸發。待4~5天后,再攤開暴曬,曬幾天再堆放回潮,再曬。如此反復數次,水分蒸發凈盡,玄參變黑色,外表顯較深的皺紋時,再曬干,即可供藥用。
用烘藥材的烘干室或烘烤生地的火炕,將玄參放到烘干室內,用50~60℃溫度烘至半干時,即取出悶放,使其回潮變軟,再烘干或曬干,即可供藥用。在晾曬過程中,嚴防冰凍,以免因受凍出現泡松,影響質量和產量。每4kg左右鮮參,可加工lkg干參。
玄參以支條肥大、質堅,去凈蘆頭,內色烏黑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