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wǎng) 水果網(wǎng) 大田網(wǎng) 花木網(wǎng) 茶葉網(wǎng) 藥材網(wǎng) 菌菇網(wǎng) 畜牧網(wǎng) 家禽網(wǎng) 水產(chǎn)網(wǎng) 特養(yǎng)網(wǎng) 種子網(wǎng) 肥料網(wǎng) 農(nóng)藥網(wǎng) 飼料網(wǎng) 獸藥網(wǎng) 農(nóng)機網(wǎng) 溫室網(wǎng) 食品網(wǎng) 工藝網(wǎng)

中藥炮制科研思維方法探討

   日期:2016-04-21     來源:聚農(nóng)網(wǎng)    作者:jn720.com    瀏覽:181    
   中藥炮制是我國的傳統(tǒng)制藥技術。由于它對中藥減毒增效、轉變藥性方面的獨特作用、中華民族擁有的自主知識產(chǎn)權及其在中醫(yī)藥寶庫中的重要地位,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傳統(tǒng)的炮制經(jīng)驗和理論產(chǎn)生于醫(yī)藥結合的歷史時期,醫(yī)藥結合的醫(yī)療實踐是炮制經(jīng)驗和理論形成與發(fā)展的肥沃土壤。中藥炮制經(jīng)驗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出自中醫(yī)臨床用藥實踐,從患者身上觀察發(fā)現(xiàn)的。有的甚至是醫(yī)藥工作者親自嘗試、體驗發(fā)現(xiàn)的。它不存在動物實驗與人體、健康條件與病理條件的差異。由于中藥炮制直接為中醫(yī)臨證用藥服務,所以研究炮制必須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緊密結合中醫(yī)的用藥經(jīng)驗,才能事半功倍,推動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

  一、中藥成分復雜 不能僅以1-2個已知成分的量變否定中醫(yī)的藥效及中藥炮制的科學內涵 

  中藥的化學成分少者數(shù)十種,多者上百種。中醫(yī)臨床用藥以復方為主,多成分多靶點發(fā)揮綜合作用是中藥治病的特點。研究中藥炮制切忌以1~2個已知成分的量變,武斷地評價中藥飲片藥效或炮制工藝的科學內涵。如麥芽(供|求|鋪|資|價|科|手機訂閱)、谷芽(供|求|鋪|資|價|科|手機訂閱)、神曲(供|求|鋪|資|價|科|手機訂閱)等藥的炮制及其消導作用,中醫(yī)藥有長期的實踐根據(jù)。但上世紀40年代以來,學術界一直有以酶的活性為根據(jù),否定這些藥的炒黃、炒焦,并認為不能入煎劑。理由是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是消導藥的有效成分,酶是活性蛋白質,加熱或強酸、強堿可使活性蛋白變性,失去分解食物的活性。試驗亦證明麥芽等炒焦或煎煮后分解食物的活性明顯降低。半個多世紀了,反對麥芽、神曲等炒黃、炒焦以及入煎劑的呼聲時隱時現(xiàn),從未停止。但是,中醫(yī)界卻一直在默默地使用焦三仙,而且多為湯劑,原因是臨床有效。有人用麥芽水煎劑給患者作胃內灌注試驗,發(fā)現(xiàn)可輕度增加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對淀粉酶的分泌未見影響。此與中醫(yī)用麥芽健胃治本的理念相吻合。有研究報告炒神曲水煎劑治療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129例,治愈103例,好轉15例,無效11例。而用乳酸鈣片、酵母片、胃蛋白酶合劑、磺胺嘧啶、磺胺胍及合霉素等做對照的94例,療效不及神曲。其中29例因無效改服神曲制劑后,僅2例無效,余皆治愈。上述例子說明,麥芽、神曲尚含有酶以外可以耐熱的健胃消食成分,而這些耐熱成分可能正是中醫(yī)用以治本的物質。中藥炮制學對消導藥的炒黃、炒焦有個理論,稱“焦香可以醒脾健胃”。從化學成分方面如何闡明這一理論可留作以后研究,但從日常生活實踐看確是事實。另外,中醫(yī)是注意治本的,《內經(jīng)》有“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如果患者服用消導藥的目的,僅是用其酶來分解食物的話,那么,消化不良的病人不是需要長期在飯后服用含酶的藥物嗎?這正是中醫(yī)不愿看到的效果。中醫(yī)用藥的目的是調整改善機體自身的消化機能,提高消化液的分泌。

  另外,中藥紫硇砂有攻毒蝕瘡、化瘀等作用。對惡瘡疔毒、目翳胬肉、鼻中息肉等癥有效。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不斷報道其對食道癌、賁門癌、鼻咽癌、鼻腔癌有一定抑制效果。動物試驗亦顯示其對肉瘤S-180、瓦克氏癌256及腹水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肉瘤S-180的抑制作用尤為明顯。由此可見,僅以紫硇砂經(jīng)醋炮制后,NaCl占98%以上,就建議用食鹽取代貨少價高的紫硇砂,是很難讓人接受的。同理,如果因為膽礬(供|求|鋪|資|價|科|手機訂閱)的主成分是含水硫酸銅,就要將其改稱硫酸銅,能行嗎?

  所以,研究中藥炮制一定要注意其成分的復雜性。當用一個已知成分的實驗結果解釋不了炮制的原理及藥物的功效時,切不可過早做結論。不妨再從尚未研究過的未知成分方面考慮一下,使肯定或否定的根據(jù)更充分一些。

  二、改變炮制工藝必須做認真嚴密的研究工作 不可輕率否定前人的經(jīng)驗 

  現(xiàn)行的炮制經(jīng)驗是歷代中醫(yī)藥工作者在長期醫(yī)藥結合的實踐中,觀察總結出來的,對藥物的減毒,增效及轉變藥性,產(chǎn)生新的藥效具有確切的作用。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在編訂歷版藥典及地方炮制規(guī)范時,經(jīng)過中醫(yī)藥專家多次修訂,更加完善。通過科學研究,闡明炮制原理,制定可行的炮制工藝參數(shù)和可控的質量標準,使之適應規(guī)范化生產(chǎn)要求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應避免不做認真研究,武斷輕率地否定傳統(tǒng)炮制工藝,造成不良后果。

  上世紀50年代開始,由于多種原因,我國的中成藥生產(chǎn)取得了較快發(fā)展。中藥飲片長期停留在手工作坊式水平上。飲片作為成藥的原料,遠遠不能適應中成藥發(fā)展的需要。因此,業(yè)內出現(xiàn)急躁情緒。有否定炮制的必要性者,有輕率提出改變炮制工藝者,由此造成了深刻的教訓。如雄黃(供|求|鋪|資|價|科|手機訂閱)的炮制工藝,從秦漢至清末用過的炮制方法共有13種。煉、煮、熬、煎、燒、火飛及炒等加熱炮制方法在早期的文獻中出現(xiàn)較多,大都使用歷史不長即被淘汰。這是因為加熱炮制可使雄黃的主成分As2S2氧化,產(chǎn)生少量As2O3,毒性增加的緣故。至清代,《本草便讀》即出現(xiàn)雄黃“忌火煅”的警示。此后又上升為“雄黃見火毒如砒”的名言。“干研法”炮制雄黃初見于漢代,宋時曾被廣泛采用。明代開始衰廢,至清代已瀕于被淘汰。在清代63部醫(yī)藥文獻中僅有3部收載干研法炮制雄黃。與干研法相反,水飛法炮制雄黃確立于宋代,當時僅有6部文獻收載。明清時期則有23部醫(yī)藥文獻采用水飛法炮制雄黃。說明水飛法雖有效率低的缺點,但因它在制備雄黃極細粉末的同時,還可部分溶除As2O3,降低雄黃的毒性,在實踐中得到保留和發(fā)展。但上世紀50年代開始,人們在急于改變炮制生產(chǎn)落后面貌的情緒支配下,關于“水飛雄黃效率低、費工費時,建議將水飛雄黃改為粉碎機制粉,以適應成藥發(fā)展對原料生產(chǎn)的需要”的呼聲甚高。所以,上世紀60年代各地的炮制規(guī)范和1963年版《中國藥典》均將干法制粉和水飛法同時收于雄黃炮制項下。干法粉碎雄黃既然合法,效率又遠遠高于水飛,自然受到企業(yè)的選擇。水飛法實際上淪為被淘汰的地位。與此同時,報刊上關于常量服用雄黃粉或含雄黃制劑出現(xiàn)毒性反應的報道時有發(fā)生。至上世紀70年代后期逐漸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大家從水飛法制備雄黃粉的炮制原理研究入手,一直做到改進水飛工藝及新法炮制雄黃粉的質量標準,做了大量認真的研究工作。采用Ag(DDC)比色法測定可溶性砷含量的方法,證明凈選可以除去雄黃礦石中夾雜的白色顆粒狀砒石,使藥材中的As2O3下降近30%。水飛法又可進一步溶解除去部分As2O3。實驗表明水飛法降低雄黃中As2O3的效果和用水量、水溫有規(guī)律性關系。用水量越多(雄黃:水=1:500以內),水溫越高(室溫→90℃),除去As2O3的效果越好。用不同溫度(100℃→280℃)定時烘烤As2S2,樣品中As2O3含量呈規(guī)律性變化。不僅探明水飛雄黃的炮制原理是在制粉的同時,通過部分溶除As2O3而降低雄黃的毒性,而且為前人“雄黃見火毒如砒”的經(jīng)驗提供了實驗根據(jù)。在此基礎上,對水飛工藝進行改進探索,尋找解決其'效率低'問題的可能性。根據(jù)雄黃中毒性成分As2O3微溶于水,生成亞砷酸被除去的原理,采用干法粉碎雄黃后再行水洗,溶除As2O3。研究表明,在總用水量不變的情況下,增加洗滌次數(shù)或減小雄黃粉粒度是提高水洗效果的有效措施。根據(jù)As2S2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HCl和As2O3可與稀HCl作用,生成AsCl3被除去的性質,將雄黃干法粉碎后,再行酸洗,以降低As2O3含量。此外還做了醋煮、醋洗雄黃粉的試驗,證明均有不同的效果。在此基礎上,正交設計研究了酸洗法炮制雄黃的工藝參數(shù)為:用2%的稀鹽酸攪拌洗滌。3次,每次15分鐘,每次稀酸用量為1:15。用水洗至中性,抽濾,于60℃恒溫真空減壓干燥2h。并測定新工藝制品的含水量、As2S2含量(%)、As2O3含量(mg/g),同時測定了國內部分省、市、自治區(qū)的11份雄黃樣品的水分、As2S2及As2O3含量情況,采用等離子體發(fā)射光譜法測定雄黃樣品中微量元素在新法炮制前后的含量變化,提出了酸洗法炮制雄黃粉的質量標準。與此同時,國家藥典委員會根據(jù)多年來雄黃臨床應用的毒性反應情況和學術界的研究進展,從2000年版起,對雄黃的收載內容作了較大修訂。來源方面取消了“由低品位礦石浮選生產(chǎn)的精礦粉”。炮制項下取消了干研法。規(guī)定水飛法是雄黃的唯一法定炮制方法。體現(xiàn)了國家藥典修訂工作的嚴肅性及科學態(tài)度。也說明對傳統(tǒng)炮制工藝的改進,要從科研入手,有理有據(jù),切不可草率對待前人的炮制經(jīng)驗。

  三、制定研究方案、確定試驗指標應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 緊密結合中醫(yī)用藥經(jīng)驗

  中藥炮制是直接為中醫(yī)臨床治療服務的,只有緊密結合中醫(yī)藥理論和中醫(yī)的用藥經(jīng)驗開展炮制研究,才能少走彎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木香(供|求|鋪|資|價|科|手機訂閱)是常用的行氣藥,《本草綱目》稱:“凡入理氣藥,只生用,不見火。若實大腸,宜面煨熟用”。北京中醫(yī)學院中藥研究班從化學研究入手,觀察到木香煨制后揮發(fā)油損失20%左右。折光率、旋光度和比重等理化性質亦有改變。考慮到中醫(yī)關于煨木香實腸止瀉的經(jīng)驗可能與腸管蠕動作用有關,故將煨木香制成水煎劑,用家兔離體腸管作試驗,證明確有顯著抑制腸管蠕動的作用。為進一步證明揮發(fā)油的作用,又將蒸餾生木香和煨木香所得的揮發(fā)油分別制成乳劑,重復以上試驗,結果顯示煨木香的揮發(fā)油抑制作用較生品顯著增強。表明煨木香的炮制原理是通過改變其揮發(fā)油的性質,實現(xiàn)增強木香實腸止瀉的作用。另外,日本小島喜久男等人研究大黃(供|求|鋪|資|價|科|手機訂閱)瀉下作用的經(jīng)驗亦具有啟發(fā)性。他們注意到中醫(yī)用大黃的瀉下作用只限于實證,對虛證不僅無效,且可使便秘加重的經(jīng)驗。因而用試驗方法,證明了大黃只能作為實證便秘的瀉下藥。另外,中醫(yī)用大黃的瀉下作用,除強調“生用”及“后下”以外,一般都令病人夜間睡前服藥。認為藥物的吸收過程正是睡眠時間,而天明起床后多數(shù)患者的瀉下作用開始發(fā)生。有研究者證明大黃的瀉下作用確有明顯的晝夜節(jié)律性。實驗小鼠夜間給藥致瀉作用強于日間給藥。日間給藥的致瀉ED50較夜間給藥致瀉ED50大4.89倍(健康鼠)或9.69倍(甲亢鼠)。

  苦杏仁(供|求|鋪|資|價|科|手機訂閱)是常用的止咳平喘藥。上世紀60~70年代有的藥學工作者根據(jù)杏仁油內不含止咳平喘成分(苦杏仁苷)這一事實,提出榨油后用苦杏仁霜于臨床,將杏仁油另作它用,并進行了綜合利用的實踐。但是,此舉不僅因為杏仁霜不易保管,容易吸濕變質,而且中醫(yī)界也不予認可,無法推廣。原因是中醫(yī)理論認為咳喘之病屬于肺,而肺與大腸相表里。中醫(yī)在臨證時,見有痰濁壅塞,肺氣不宣的咳喘證往往伴有便秘或下痢等癥,治療時宣通肺氣,則大便自調。反之,大便秘結,也常伴有肺氣壅塞,喘滿不止,治療時潤腸通便,則咳喘自消。可見,中醫(yī)用苦杏仁治療咳喘癥,既用其止咳平喘之效直達病所,又用其脂肪油潤腸通便促使喘滿自消,表里兼顧,效果理想。這些問題均值得我們炮制研究工作者在考慮研究方案、分析問題時認真注意。化學及藥理研究,是基礎研究工作,最后必須取得臨床認可。如果中醫(yī)臨床用之有效,而實驗結果無效,就應該慎重考慮研究方案及指標選擇。不可輕率地以實驗結果否定臨床療效。

  四、炮制條件及火候掌握會直接影響飲片質量及含測結果 

  同一種中藥飲片,不同地區(qū)甚至同一個師傅的幾批產(chǎn)品,由于火候掌握上的差異,飲片質量都可能有差異。如果測定其中某一成分的含量,常會出現(xiàn)較大的波動。這是當前憑經(jīng)驗掌握炮制程度的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如何分析看待自己的含量測定結果,需要研究者從多方面考慮,冷靜分析討論。如槐花(供|求|鋪|資|價|科|手機訂閱)是常用的涼血止血藥,生用涼血見長,兼可止血,多用于血熱妄行之出血癥。炒炭后收澀止血,可用于各種出血癥。有人用190℃左右溫度炒制的槐花炭,鞣質含量約為生品的四倍。提出槐花炭止血作用增強與鞣質增加有直接關系。此結果得到學術界的認同。但至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國內又有多篇報道,有說槐花炒炭后鞣質含量不僅不增加,而且降至生品含量的1/4~1/5;亦有稱以150~160℃炒制的槐花炭,鞣質含量增加一倍多,以182℃炒制的槐花炭,鞣質含量明顯下降等等。究竟何因,致使槐花炭中鞣質含量出現(xiàn)這么大的差別?與炒炭的溫度、受熱時間、炭化程度等有無關系?我們采用遠紅外恒溫烤箱作熱源,分別以150~250℃級差10℃對生槐花作30分鐘和60分鐘兩組樣品分別作定溫定時加熱烘烤,共制備20份'槐花炭'的不同樣品,測定其中鞣質含量。觀察到在150~190℃這段溫度范圍內,受熱半小時及受熱1小時的兩組樣品中鞣質含量均隨溫度提高而增加,其中以190℃制出的兩份樣品含量最高,分別增至生品含量的6倍或5倍。在150~180℃范圍內,受熱1小時的樣品鞣質含量均略高于以相同溫度受熱半小時的樣品。從200℃開始,兩組樣品中鞣質含量均隨溫度升高而降低,用250℃制備的2份樣品中鞣質含量分別降至生品含量的1/5及1/3以下。以上變化均呈良好的線性關系。為了探明槐花制炭時鞣質含量變化與蘆丁的關系?又取從槐花中提取的蘆丁10份,分別在150~240℃間10個相同梯級溫度下,單獨作30分鐘的定溫定時烘烤,觀察到蘆丁受熱后確有鞣質的轉化生成。在150~200℃范圍內,隨著溫度的上升,樣品中鞣質含量漸增,蘆丁含量則遞減。兩者含量變化基本吻合。為探明槐花中鞣質與飲片止血作用的關系,徐志等采用去鞣質和未去鞣質的槐花炭水煎液分別做小鼠出、凝血時間比較,結果顯示槐花炭除去鞣質后凝血作用不明顯。未除去鞣質組顯示在190℃以前制備的槐花炭,其止血作用隨制炭溫度升高而增強,以190~195℃制成的槐花炭止血作用最強。生槐花的止血作用不明顯。說明槐花炭的凝血止血作用與鞣質有直接關系。就槐花而言,'炒炭存性'可能與炭中的蘆丁部分存留以及槲皮素和鞣質的增加有直接關系。

  從槐花炭的研究可以看出,傳統(tǒng)經(jīng)驗尚有許多不穩(wěn)定因素,影響飲片內在質量的穩(wěn)定性。對此,研究者應有清醒認識,客觀分析實驗結果,避免用一二份樣品的含量測定結果妄下絕對化的結論。

  五、藥材質量關系飲片質量 要關注藥材來源 產(chǎn)地及加工方法等相關因素

  植物及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復雜的親緣關系。一般說親緣關系較近的品種,既有鑒別點,亦有共同點。中藥由于歷史原因,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名多物的多品種現(xiàn)象。《中國藥典》自1963年版以來,先后經(jīng)過6次修訂再版,至2005年版收載藥材、飲片、植物油、提取物共558種,其中單一來源者407種,多來源(同科)者151種,約占37%。市場情況更加復雜。另外,我國地域寬廣,氣候、土質、水質差異較大,對動植物的生存既提供了生存條件,也對動植物的內在品質產(chǎn)生各種影響。造成不同地區(qū)同一物種之間的品質差異。此外,動植物藥材的采收時節(jié)、加工方法等亦是影響其品質的重要因素。自古以來,受到國人的重視,形成“道地”中藥材的品質文化。

  例如中藥槐花系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L.的干燥花及花蕾。雖然花及花蕾均以槐花之名入藥,但其內在品質差異很大。以總黃酮及蘆丁含量為例,《中國藥典》允許差異即是含總黃酮槐花不得少于8.0%,槐米(供|求|鋪|資|價|科|手機訂閱)不得少于20.0%。含蘆丁槐花不得少于6.0%,槐米不得少于15.0%。相差均為2.5倍之巨。黃連(供|求|鋪|資|價|科|手機訂閱)是一味很常用的中藥,《中國藥典》規(guī)定以小檗堿含量評價其品質,不得少于3.6%。有報道對海拔1100米處栽培六年的不同采收月份黃連小檗堿含量為,1月4.84%、3月5.54%、5月8.27%、6月9.23%、7月9.47%、8月8.10%、10月8.37%、12月7.17%。顯示同為6年生,又是同處栽培的黃連,各種自然條件基本一致,一年內春夏秋冬不同月份小檗堿的含量亦有較大差異。

  由此可以看出,中藥材的質量受品種來源、產(chǎn)地、采集加工方法、溫度條件等影響較大。這在中藥材里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須引起炮制科研工作者的重視。作為中藥炮制研究,可以不做課題設計以外的栽培、采集、加工研究。但是,由于中藥材是飲片的原料,藥材的品質直接關系飲片的內在質量。所以,調查了解課題所用藥材品質的相關情況,并在科研總結時加以說明,分析討論,既是科學研究工作嚴肅性、科學性所決定,亦為后人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方便。同時,對正確科學分析,客觀評價實驗結果,做出正確結論奠定基礎。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聚農(nóng)網(wǎng)  |  會員服務  |  網(wǎng)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lián)系方式  |  網(wǎng)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wǎng)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