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太子參栽培技術

   日期:2016-04-12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21    
  太子參(供|求|鋪|資|價|科|手機訂閱)別名童參、孩兒參,為石竹科植物,以塊根供藥用,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的功能,用于治療脾虛體倦、食欲不振、自汗口渴、肺燥干咳等癥。主產于貴州施秉、福建柘榮。安徽、江蘇、山東、浙江、湖南等省也有栽培。

  一、植物特征

  多年生草本,株高720厘米,塊根長紡錘形。莖細弱,下部紫色,近方形,上部近圓形、綠色。葉對生,下部葉匙形或倒披針形,上部葉卵狀披針形至長卵形,莖端的葉常4枚相集,成十字形排列。花腋生,萼片4,白色。蒴果近球形,熟時自裂。種子扁圓形。

  二、生長習性

  喜溫和、濕潤、涼爽的氣候,忌高溫和強光曝曬。怕干旱、怕積水,較耐寒冷,氣溫15℃以下仍能發芽生根、氣溫超過30℃,生長停滯。適宜于疏松、富含腐質砂質土壤生長。2、3月出苗,隨之現蕾開花。4、5月植株生長旺盛,地下莖逐節發根、伸長、膨大。果期5、6月,6月種子成熟。6月下旬以后,地上莖葉枯萎,大量葉片脫落,“大暑”時植株枯死,參種腐爛,新參在土中互相散開,進入越夏休眠期。

  三、栽培要點

  1、正確選地,精耕細作。應選擇疏松肥沃略帶傾斜的向北山坡旱地種植,尤以生荒地最佳。為降低病源、減輕病害,每2、3年應實行一次輪作,前茬忌茄科煙草、蔬菜等作物,禾本科作物地塊尚可。種植地深耕20厘米,開成寬85厘米、高15厘米畦,溝寬40厘米,畦面呈龜背型。精耕細作,使土層疏松。

  2、嚴格選種,適時栽種。選擇肥大、健壯、芽頭完整、無損傷、無病害的種根或采用種子播種繁育方法生產出不帶病源的種根作生產用種,以利培育無病壯苗,為豐產奠定基礎。掌握在霜降前后種植,用種量40公斤/畝。種植前15天用50%辛硫磷乳油0.5公斤配成800倍液噴畦面后將表土翻入土層,預防地下害蟲。

  3、施足基肥,合理密植。太子參的植株矮小,以塊根為經濟目標,為避免傷根或肥料與種參接觸霉爛,后期不宜中耕追肥。施足基肥和掌握適宜種植密度是高產的關健措施,以重施基肥為主。在畦面每畝用生物有機肥100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鉀肥10公斤撒施于廂面并與土混勻,然后按株行距約為5厘米x5厘米或6厘米x6厘米排施太子參種苗,覆土厚約6—10厘米。

    4、護墑、遮蔭、酌情追施平衡肥。出苗后見草就拔,齊苗后輕度疏松表土,結合清溝進行培土,厚度以1.5厘米為宜。苗期過后不宜松土,封行時拔草,封行后停止墑情活動。太子參怕強光,可在廂溝邊套種包谷,起到遮陰作用。對苗壯、土層肥沃、基肥足的地塊不宜追肥,避免枝葉徒長。若地上部與地下部生長失衡,則須根增多,產量降低。

    但對基肥不足、地力瘠瘦、苗期分枝少、苗架纖弱的地塊,結合培土用高效復合肥10公斤/畝拌土施于畦中,以提高群體光能效應,延緩莖葉枯萎、防止早衰,促進塊根增生、膨大。科學施用平衡肥,對提高產量至關重要。

  5、適時采收 、留種。在太子參種植后的第二年8月晴天適時進行采收,此時參根成品率最高。選擇無病蟲害、具有固定特性、芽頭飽滿、肥壯的留作種根,保留于土中,待移栽時挖出選作栽種。

  四、加工技術

    將收獲參條洗凈,曬至須根焦脆而主根柔韌時,團成小堆,用手搓去須根,直至主根光滑無毛。最后再晾曬至干燥,吹去須根即可。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