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捆扎蔬菜的膠帶“有毒”“甲醛超標10倍”,長期食用這樣捆扎的蔬菜可能致癌的說法,再次在互聯網上熱傳。這些說法有根據嗎?膠帶多用于超市貨架或室內農貿市場,主要是供貨商為方便計量計價采取的分揀分裝措施。
2016年7月,針對市民的顧慮,深圳市質檢院配合深圳市食藥局在當地6家超市隨機抽檢了11個膠帶捆綁蔬菜樣本,對膠帶直接接觸部分的蔬菜甲醛殘留量和甲醛遷移量等指標進行檢測。由于膠帶未納入食品相關產品生產許可范圍,這次檢驗參照了相關規定進行評價。檢測結果表明,11個蔬菜樣品中并未檢出甲醛,11個膠帶僅檢出微量的甲醛(范圍在0.13—0.19毫克/平方分米)。
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膠帶檢測時,所用的膠帶面積為1平方分米,而且按照國標規定,需要在60℃的4%乙酸中浸泡2個小時。而蔬菜在實際售賣過程中,與膠帶的接觸面積遠低于1平方分米,接觸溫度為室溫(遠低于實驗時的60℃),也不會遇到實驗時所采用的極端酸性條件,因此并未在蔬菜樣品中檢出甲醛。
“甲醛易溶于水,高溫時易揮發,水洗和烹飪都是有效的去除辦法。”農業部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范蓓博士說,微量的甲醛普遍存在于水產品、水果、蔬菜、牛奶等食品中。農業部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北京)研究員王鳳忠提供了一組美國環保署的數據:甲醛的每日允許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0.2毫克。按照一個體重為60公斤的成年人計算,每日甲醛攝入只要不超過12毫克,就不會對健康產生影響。大部分食物中甲醛本底含量都很低,以白菜為例,每公斤白菜的甲醛本底含量約為1毫克,也就是說攝入12公斤未經清洗烹飪的白菜才可能會超過每日允許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