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是否有農藥殘留、豬肉是不是注水肉、魚蝦中是否含有非法添加成分……“菜籃子”安全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如今,湖州開發區各個農貿市場配建食用農產品快檢室,只要不到20分鐘,消費者就能得到答案。
上個月27日一大早,當記者和開發區市場監管分局的工作人員來到位于浙北農副產品交易中心的農產品檢測中心時,檢測員費虹和另外2名同事正忙著給葉菜做“體檢”。在這個快檢實驗室里,每天至少有百余個批次的蔬菜在這里“過堂”。“檢測中心全天開放,每天半夜就有工作人員挨個從各大攤位隨機取樣,進行農藥殘留抽檢。”費虹一邊介紹,一邊檢測。在她面前的實驗臺上,擺放著芹菜、白菜、胡蘿卜、香菜、香菇、冬筍等蔬菜樣品。取1克冬筍加入緩沖液浸泡,然后放入振蕩箱中10分鐘,取出后再提取150微克,加入顯色試劑,反應10分鐘左右,放入農藥殘留檢測儀等待結果,很快就檢測出青菜中的農藥殘留,結果顯示全部合格。如遇不合格的,再拿樣品到旁邊的氣相色譜室和液相色譜室復檢。“整個操作過程20分鐘到半個小時,方便快捷。當檢測數據出來后,我們第一時間上傳到省食藥局平臺。”費虹說,目前檢測中心除了農殘檢測外,還新增了11個檢測項,每天檢測的批次超過100余個。
據了解,為進一步保障食用農產品食品安全,強化食用農產品的市場監管,開發區市場監管分局在“1+4”快檢體系的基礎上,通過網絡升級、監管升級、宣傳升級,實現了轄區11家農貿市場(含臨時疏導點)農殘檢測全覆蓋,食用農產品安全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2016年共開展農殘檢測705批次,合格率從上一年92%上升至99%。對無檢測室的7個市場(臨時疏導點),開發區市場監管分局則在每周各抽取5個批次的基礎上,由快檢實驗室對市場檢測樣品每兩周抽取5個批次,進行檢測數據對比,借此監督市場的農村檢測工作。
該局工作人員楊揚介紹,一旦檢測到不合格食品,執法人員除了聯合市場對檢測不合格產品依法進行銷毀、登記,還會督促市場對農殘檢測結果做好詳細記錄,督查溯源,把好市場準入關。“2016年我們共組織開展集中檢查、專項檢查、隨機抽查等共7次,對檢測結果不合格的樣品進行二次復檢,復檢不合格的啟動溯源抄告機制,向貨源所在市場和相關單位發出《農殘檢測不合格溯源追蹤告知書》,截至目前共計銷毀8個批次不合格農產品。”“食品安全快檢室的建立,是為了把好食用農產品入市第一關,讓來源不明、質量安全存疑的食用農產品無法進入市場。”開發區市場監管分局相關負責人說,除了農貿市場,大型超市也會建快檢室,通過常態化、規范化的快檢,讓居民吃得更放心、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