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已逐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產國和消費國。2013年全國蔬菜播種面積達2億畝左右,除了大規模的蔬菜基地種植之外,還有超過5000萬戶從事商品蔬菜生產的小散菜農遍布全國各地,其中生產規模小于5畝地的菜農占到98%左右。但蔬菜種植過程中普遍使用高度農藥問題,卻幾乎處于監管失控狀態,蔬菜農藥安全令人擔憂。
不管是蔬菜還是其他農作物,越是規模化種植,也就越有利于種植、生產過程中的安全監管,但是生產規模小于5畝地的菜農占到了全國菜農總數的98%的客觀事實,意味著監管難度之大。客觀地說,面對散布在全國各地超過5000萬戶的小散菜農,要實現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全程監管,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放棄或放松監管,任由蔬菜種植過程中高毒劇毒農藥的使用泛濫成災,最終成為全國億萬消費者“舌尖上的毒藥”。
即便按照現有的監管力量、監管體系,我們還無法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監管,但我們一樣可以找到低成本、高效率的監管方式。比如媒體調查發現,一些菜農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高毒劇毒農藥,很多都是國家已經明令禁止生產、經營和使用的農藥,那么為什么這些農藥在市場上仍舊隨處可見,仍舊被自由地買賣和使用?如果能夠嚴厲追究生產和經營者的責任,斬斷這些高毒劇毒農藥生產和流通的渠道,必然能夠起到一個釜底抽薪的作用。
為了阻斷“舌尖上的毒藥”,還有一個更具可操作性的辦法,那就是對蔬菜類產品的市場檢測。具體說來,就是通過嚴格的市場檢測來反作用于菜農的生產、菜販的銷售,進而保證蔬菜的安全。比如建立起嚴格的市場準入機制,對于那些經過檢測農藥殘留超標的蔬菜,嚴禁進入市場,這樣一來,不管是菜農還是菜販,為了自己的蔬菜不被拒絕進入市場,就會自覺自愿地減少、減低或拒絕高毒、劇毒農藥的使用。
但經過媒體的實地調查采訪發現,大多數地方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機構都形同虛設,很多地方的菜市場、農貿市場,都只管收取市場管理費,卻幾乎不見任何形式的農藥殘留檢測。一些掛著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辦公室牌子的市場監管機構,連人影都不見一個,既看不見抽檢的蔬菜樣品,也看不見相關的檢測數據。這實際上意味著作為蔬菜流入百姓菜籃子,端上百姓餐桌的最后一道安全關口,目前正處于全面失守的狀態。
“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加快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堅持產管并重,嚴把從農田到餐桌、從實驗室到醫院的每一道防線。”這既是黨和政府的要求,也是消費者的期待。但至少從現在來看,我們距離這樣的目標還很遠,要想讓百姓“菜籃子”對“舌尖上的毒藥”說不,是一個系統工程,但蔬菜農殘檢測作為最主要的市場監管手段,無論如何都不能隨意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