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瘦了!
這是坦洲養豬大戶劉祥勝近期最憂心的事。3000多頭肉豬嗷嗷待哺,但每餐都難以吃到全飽,這相比于過年期間每天只能吃一餐已經是好多了。
“跌跌不休”是近半年來生豬的主要行情,劉祥勝與他的同行們煎熬著,他的豬場日虧損就達2萬元。初入行半年的投資者羅先生直言:“入行多久豬價就跌多久,每天它們光是吃就得好幾萬,我已經虧到沒意見了。除了等市場恢復,還有什么別的辦法呢?”
“五一”期間,豬價略微上漲,讓這些堅持了許久的養豬戶看到了一點點希望,但若要價格恢復到有錢賺的水平,還有一段較長的距離。記者近日走訪了中山本地養豬戶、批發商、菜市場豬肉檔檔主,發現他們不僅對豬價波動極為關切,也各自尋求著應對的方法,而全盤由“市場”決定的生豬和豬肉價格,或將對整個產業鏈產生“洗牌”式的影響。
養豬戶叫苦,利潤豐厚的批發商也憂心
生豬價格的下跌對在市場上銷售的豬肉價格影響并不顯著。東盛市場一肉檔檔主告訴記者,雖然消費者并沒有明顯的感覺,但近來豬肉價格比之前已經有所下降,“降了一兩塊錢吧,豬價跌肉價肯定也會降的,只不過慢一點。”他說。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山調查隊發布的CPI數據,3月份豬肉價格比2月下降9.7%,比去年同月下降6.9%,主要原因是市場供應充足和節后需求減少,讓食品整體價格也有所回落。市場上每天所能消化的豬肉數量是相對固定的,對生豬的需求并不會因為收購價格的下跌而增加,批發商還是會買和以前一樣多的豬,因此當生產供應過剩的時候,生豬價格自然就會被壓下來,但供應市場的豬肉數量不變,于是市場豬肉價格波動并不顯著。
生豬批發商陳先生說,他所代理的生豬批發價為每斤6.3元左右,市場上一般豬肉的售價則為13元一斤,他認為,市場反應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豬價跌得這么低,肉價總會降的,只不過是反應慢一點。”
“現在最賺錢的就是批發商,賣一頭豬就能賺上千。”劉祥勝說,而在豬價下跌之前,每頭豬給批發商帶來的利潤也就是幾百元。
陳先生承認了這一點,但他說這是自己作為批發商難得賺這么多的時候,“真正賺錢的是他們做零售的,豬貴的時候賣一只能賺兩三百,現在能賺一千多,”他說,“像我這種做批發的,其實差價并不大,以前一頭豬就只賺四五十塊,現在能賺一百多。”他說,批發商要承擔的成本不少,從在豬場收購,到送去屠宰場,再到批發市場上銷售,不僅有運輸、人工等支出,還要承擔加工費等費用,利潤并不高,那些自己有銷售終端的商販,才有可能賺到從豬場到市場的巨大差價。
看到和自己合作的養豬戶每賣一只豬都要虧四五百元,陳先生也十分憂心:“再這樣下去恐怕很快就沒有豬可以宰了。”他分析道,豬價下跌必然會導致一些豬場倒閉,另外一些豬場縮小養殖規模,養豬戶們更不敢繁殖仔豬,未來市場供應將遇到嚴峻考驗,“價格一貴,市場就亂,說不定還會影響整個經濟。”
有人已走佬,有人虧本“硬撐”等待轉機
“歸根到底還是產能過剩,”劉祥勝分析道,“市場需要的豬肉就只有那么多,但前幾年豬價高的時候不斷有外部資金投入養殖業,甚至有很多來自大財團,整個行業擴張得太厲害,沒有考慮往后的市場需求;加上大環境不好,你看現在過年過節的宴會少了,餐飲業也不景氣,對豬肉的需求沒有以前那么大,市場供大于求,價格自然要跌。”
這不僅是20多年的經驗之談,事實上,約在10年前中國生豬市場最繁榮的階段,就已經有資本涌入養殖業,參與到生豬產業鏈條當中,比較著名的有網易CEO丁磊改行當“豬倌”、2008年外資投行高盛投入3億美元收購中國豬場等,都是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進軍農業界,攪起了一陣旋風。
豬價持續低迷的這段時間,“豬周期”這個名詞經常被提起,這是生豬行業里一個特別的經濟現象,通常持續3年:價格上漲—產量增加—價格降低—產量減少—價格再次上漲。目前,從宏觀來看,這個周期并沒有如約而至,生豬價格仍在低位徘徊,但市場作為養殖戶唯一的“風向標”,豬價下降只能迫使他們淘汰能繁母豬,減少產量,降低損失。由于養豬的生產周期較長,產量變化的后果將會反映在未來的市場價格上,就如同陳先生所擔心的,等到生豬價格回穩的時候,消費者就只能吃貴豬肉。
嘉勝農場里,幾位工人在機器旁混和這從工廠里收回來的豬潲和飼料。劉祥勝說,他已經有好幾個月沒給這些工人發工資了,只能給他們基本生活費維持著,“還好他們都愿意留下來,不然我更不知道該怎么辦了。”而外面早有風聲,坦洲一個養了300頭豬的小型養豬場老板連夜“走佬”,還欠下了不少飼料錢。
當被問到作為批發商為何不能提高收購價來挽救“同坐一條船”的養豬戶,陳先生無奈地表示:“憑我一個人的力量,少賺一點,救一家可能勉強還可以做到,但這價格畢竟是市場決定的,不是一兩個人可以控制,我也希望豬價穩定,長做長有,但有什么辦法呢。”在他看來,趨利的零售商更愿意趁現在的市況多賺錢,因此目前市場終端的價格并不會大幅降低,至于生豬價格何時能夠回穩,從現在看來,都只能“聽天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