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坦洲養豬大戶嘉勝農場
日虧2萬狠心賣母豬 擬建銷售鏈掌握售價權
位于坦洲大沖口水閘附近的嘉勝農場,是中山其中一個規模在大中型以上的養豬場,目前有3000多頭肉豬存欄,部分已經達到300斤以上,正常可送往市場銷售,但現在卻面臨著要么賣不出去,要么賣出去就虧錢的窘境。
負責人劉祥勝告訴記者,本地豬價已從去年12月的每斤8.2元跌至目前的5.3元左右,跌幅最大的時候,一個月就跌了2元/斤,且生豬價格還在持續下跌,是從事養豬業20年的他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劉祥勝養豬的成本價是每斤7元,以目前的豬價計算,意味著他每賣一斤豬就要虧將近2元;光是喂豬的飼料費用,每天就要3萬多元,即使現在每天有人來收購,日虧損也達到2萬元。
“現在只能硬撐著,等市場好轉,”他說,“我已經把全部繁殖用的母豬先賣掉了,一頭的成本是一萬多呢,但繁殖的費用太高了,現在豬價那么低,還要自己繁殖的話成本太高了,我打算等這些存欄的豬消化一些之后,再直接從外面買豬苗回來。”他指著一片已經被拆剩框架的豬圈說:“這里是原本母豬的欄,現在要拆掉重建,我準備再建一個沼氣池。”
市況不好,劉祥勝卻尋思著擴大規模。溫氏等受外圍因素影響較少的大企業就是他學習的目標:“市場低迷正是投資的時候,這一次應該會淘汰掉一些規模小、能力弱的豬場,我們還有點底子,可以趁這個機會改變原來的養殖和經營模式,等到日后豬價上漲了,我們的新布局應該也差不多完成。”比如,既然用添加劑成本高,就回歸到傳統的養殖方法,讓豬肉更健康自然;既然批發價被一壓再壓,就嘗試建立自己的供應和銷售鏈條,掌握市場主動權。
建議
啟動政府補貼調控杠桿 補貼有牌有證,經營規范的大豬場
“看不見的手”難以掌控,生豬產業鏈各環節的經營者都把拯救生豬價格的目光投向了“看得見的手”—政府。“希望政府能夠像扶持中小企業那樣幫幫那些養豬戶,讓豬價能夠穩定一些,現在價格跌得那么厲害,就應該補貼一下那些有牌有證,規范經營的大場,價格的問題還是要靠國家調控。”陳先生說。
不過,目前“豬周期”的失靈卻與此前一系列調控不無關系。2009年起,國家每年拿出25億元補貼生豬標準化養殖大戶,按照國務院2011年下發的通知,這些補貼資金用于支持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改善飼養、防疫條件,提高糞污處理能力,確保本地區生豬生產能力不下降;對于能繁母豬,國家也長期實行每頭100元的補貼政策;加上去年國家兩輪儲肉收儲調控,多種措施都激勵著養豬戶擴大生產,也鼓勵了資本投入市場,在生豬價格走高的時候推波助瀾。但對于因供求關系失衡造成的豬肉收購價格下跌的市場波動等問題,政府卻未有政策補貼養豬戶,劉祥勝說,很多同行現在都是東拼西湊撐著,自己也只能想辦法謀出路。
用涉農保險(放心保)當緩沖器
北京推出“生豬價格指數保險”,保障農戶不因市場波動過大蒙受損失
在資本投入養殖市場的時候,養一頭豬最高可以賺200元,和現在相比可謂是天壤之別,然而,任市場自主沉浮難免會繼續出現“豬賤傷農,肉貴傷民”的現象。面對成本與風險越來越高的農業,保險是否能起緩沖器的作用呢?
目前中山政策性涉農保險中就包含了每頭60元的能繁母豬保險,由中央、市、鎮三級財政和農戶按比例承擔,農戶自負7元/頭,除此以外,尚無其他保險可以為養豬戶分擔風險,在養豬戶看來,一般保險公司都不會接這種不賺錢的生意。不過,在國內其他地區,與生豬價格掛鉤的保險卻已有出現。2013年5月,安華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推出了“生豬價格指數保險”,是一種與生豬價格掛鉤,保障農戶不因市場波動過大蒙受損失的保險產品,目前只覆蓋了山東、遼寧等省份。這種保險以國家公布的“豬糧比”為參照系,在保險期內,生豬平均價格指數低于保險責任約定的價格指數時,就視為保險事故發生,保險公司將按合同進行賠償。
現在,劉祥勝和工人們還是像往常一樣照看著農場里3000多頭豬,有人來收購還是會賣出去,雖然“每天醒來就要虧錢”,但他依然樂觀地期待著市場好轉,看著農場里的山羊、雞鴨悠然自得的樣子,吃著自己種的果蔬,生活依然美妙。
“豬周期”
生豬行業里一個特別的經濟現象,通常持續3年:價格上漲—產量增加—價格降低—產量減少—價格再次上漲。
目前,從宏觀來看,這個周期并沒有到來,生豬價格仍在低位徘徊。(作者:孫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