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創新浪潮必須是小規模的。從研究機構流向農田的大型知識流必須有當地知識進行補充。
氣候變化正在威脅糧食體系,全球糧食收獲已經落后于日益增長的需求。英國土壤協會創新主管TomMacMillan及合作者日前在《自然》雜志撰文指出,糧食的可持續供給依賴于農業創新,但短期投資忽略了能提高作物產量的一個關鍵領域。
以英國為例,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農業研發(R&D)主要投資于幾個擁有先進設備的研究機構。例如,英國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將2010~2011年年度預算的27%投入到3個研究機構。該委員會主要負責食品安全的公共研究開支。種子和農用化學品跨國公司也傾向于投入數億美元開發能被數百萬農民使用的產品。
這種一刀切的方法已經獲得了有限成功。2011年的一項分析顯示,1965年到1985年間,糧食產量增加了56%,而從1985年至2005年,這個數字降到20%,并且主要基于不可再生資源投入的增加。
但前進的步伐十分緩慢。在2013年的一份研究中,研究人員表示,世界主要產糧地區的糧食產量已經趨于平穩,例如東亞(稻米)和西北歐(小麥)。但也有國家的糧食產量在下降。
本土創造
MacMillan表示,下一代創新浪潮必須是小規模的。一個農民可以做什么以提高產量和效率不必與數千公里外的其他農民的做法一樣,他們彼此的土壤、小氣候和地質學等均存在不同。而且,作物和牲畜的生長依賴基因、管理和環境的相互作用。英國全球食品安全項目負責人、利茲大學種群生態學教授TimG.Benton表示,隨著氣候模型的改變,糧食產量的增加將更多依賴適合當地現狀的創新。“從研究機構流向農田的大型知識流必須有當地知識進行補充。”
加強農民自己的R&D將能以最小的額外付出獲得重大的收獲。各地的農民都是實用性的實驗主義者,他們最了解自己土地的“個性”。現代農學實際是從實踐中發展而來的,例如輪作谷物以重建土壤肥力、用肥料進行施肥,以及在土壤中添加石灰以改變其pH值。即使新機器、種子或化學品等那些并非由農民發明的技術也會被他們進行改造以適應當地的環境。
而農業R&D評估辦公室等機構很少注意到這些重要貢獻,Benton等人稱,這些機構將農民視為知識的使用者而非創造者。當美國農業部合計全球私營部門每年投入在農業R&D的資金為200億美元時,它并沒有將農民的貢獻納入其中。農用機械、農藥和種子等制造公司將其收益的約3%~11%投入R&D領域。從全球范圍而言,如果農民的創新僅按農業生產(4萬億美元)的0.5%來估價,結果將能與私營部門正規的R&D投入相匹配。
MacMillan指出,幫助農民評估自己的創新點子將能得到一些最好的回報。但迄今為止,正規科學對這些方案敬而遠之,而且大部分想法出現在發展中國家。“我們參加了英國一個聚焦農民的創新項目,這讓我們確信此類參與性R&D將推動富裕國家的農業創新。”Benton和MacMillan說。
草根研究
農民發明早已不是新鮮事。研究人員提到,在肯尼亞農村、印度尼西亞的稻田間,以及其他農業產業化鞭長莫及的地方,小組研究項目承認和支持農民是創造者。
其中最著名的是農民教學與科研實驗基地方法——農民定期開會,從鄰居那里學習新方法。1989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印尼啟動了第一個此類項目,旨在通過幫助他們觀察、識別和積極管理害蟲的天敵,以減少稻農對農藥的依賴。
從那時以來,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至少1000萬小自耕農參加了教學與科研實驗基地。今年,對71個項目的薈萃分析發現,農民從教學與科研實驗基地中受益匪淺,針對性方案比大規模國家項目更加成功。
MacMillan等人表示,在定向措施中,參與者能獲得知識和改變實踐方法,從而獲得更高的產出和收入。受到該方法的啟發,一個英國項目修改了這種共享性學習,以適應工業化農業中的農民需求,這些農民通常不缺資金、培訓和獲取知識的途徑。在2012年的試點中,英國啟動了相關項目,旨在幫助農民作為創新者提高自己的技術,以利用更少的非再生資源獲得更多的產出,實現環境和賬本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