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記者從江門鶴山市1212了解到,共和鎮秉持“規劃先行,統籌發展”的方針,利用“三瓜兩豆一葛”、來蘇茶場、鐵皮石斛種植基地、大凹關帝廟等農業生態和歷史文化資源,集中優勢著力打造以生態農業、休閑觀光、無公害蔬菜基地為依托的江門近郊生態休閑旅游體驗中心。
“三瓜兩豆一葛”
成生態農業品牌
“三瓜兩豆一葛”指的是苦瓜、青瓜、黃瓜、豆角、肉豆和粉葛。在共和鎮,以大凹、平漢村委會的“三瓜兩豆一葛”最為出名,成為亮眼的生態農業品牌。
大凹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細安介紹,大凹村委會共有15條自然村,2900多人,每年種植“三瓜兩豆一葛”3000多畝,去年,全村實現種植收入1500多萬元。在所有的農產品中,苦瓜和奶白菜最熱銷,現在已經遠銷江門其他市(區)、中山、珠海、深圳甚至香港。他說,目前,為了配合共和鎮委、鎮1212工作部署,已大力整治周邊環境,做好旅游配套。未來,會按照統一規劃,動員分散農戶集中起來有計劃、大規模地種植,以創造最大的經濟收益。
據了解,鶴山市共和鎮“三瓜兩豆一葛”種植面積超過6000畝,近幾年來,由于瓜菜價格理想,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佛開高速、廣珠東線江鶴高速在共和交匯,江鶴一級公路于共和過境,鎮區毗鄰325國道,交通區位優勢日益明顯,農產品銷售的渠道更加暢通。
鶴山市共和鎮有關負責人表示,農業發展要緊緊圍繞農民增收和保持優良生態環境兩大目標,依托現有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傳統優質蔬菜種植基地的優勢,繼續壯大共和鎮“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的影響力,主打優質農產品品牌,并繼續保持共和鎮傳統農業的優勢,不斷加大農業投入,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充分利用優質農業資源,開展體驗式生態農業活動,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整合共和東部片區的休閑農業和旅游景點,形成效益型、立體化、生態型的特色農業。
來蘇茶場:江門地區最大的茶樹品種園之一
英紅九號、云南大葉、印度阿薩姆紅茶、斯里蘭卡高山茶、日本靜岡綠茶、福建鐵觀音、鳳凰水仙……在來蘇茶場的茶樹品種園,種植著50多種世界各地的知名茶樹。如今,這里是江門最大的茶樹品種園之一,已經成為當地人認識茶樹、了解茶文化的一個開放式景點。
來蘇茶場負責人介紹,目前茶園種植面積達50多畝,主要分春、秋兩季茶葉,產量和品質不斷提高。
茶場座落在來蘇蘭石水庫旁,有其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自然風光。在茶場旁邊,記者還見到了一排排建筑風格典雅的茶藝園依偎在竹林邊、樹叢旁,這些茶藝園是為了讓參觀者們感受茶道、體驗制茶工藝而建設的。現在,茶場通過設立實驗室,改良制茶工藝,成功制定了一套茶葉生產標準化規程,這也給同行和熱愛茶文化的人們提供了一些借鑒。
該負責人表示,自己從事茶葉種植近50年,能讓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名茶樹種在共和鎮集中展現,自己覺得很驕傲。他說,鎮1212將茶文化融入到生態旅游發展中,這對于茶場是一個契機,也希望本土的茶文化能夠借此機會走出去。
鐵皮石斛種植基地:讓參觀者體驗養生文化
位于鶴山市共和鎮平漢村委會飛鵝山的寶潤山有機農場石斛種植基地,100多萬株有機鐵皮石斛成為當地一大生態旅游亮點。據了解,石斛被譽為“九大仙草”之首,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石斛種類有50多種,其中,以鐵皮石斛最為寶貴,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
寶潤山有機農場負責人告訴記者,從普通農產品到無公害健康產品、綠色農產品再到有機農產品,認證標準越來越高。目前,中國有機聯盟已授予該基地“中國十佳有機示范基地”稱號,這得益于共和鎮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給種植和加工鐵皮石斛提供了保障。
在寶潤山有機農場內,除了大量種植鐵皮石斛、牛大力、廣陳皮及火龍果外,還在休閑區設有鐵皮石斛制作體驗臺、觀賞長廊、石斛藥酒品嘗區,可以讓參觀者認識鐵皮石斛的生長形態,了解其藥用價值。據介紹,現在農場生產的有機鐵皮石斛面條,已經申請了專利并進行了出口備案認證,滿足了高端消費者養生保健的需求。
“共和鎮交通發達,這也給鐵皮石斛的相關產品銷售和推廣提供了很好的地理條件。如今,共和鎮又提出打造生態休閑旅游體驗中心,我覺得農業生產是可以搭上這趟順風車的。”寶潤山負責人說。
大凹關帝廟煥發人文魅力
“棟宇擁嵯峨九曲廻旋擅武彝勝概,郷關資保護千家祈蠁勝北斗光輝”,用繁體字書寫的這副對聯,鐫刻在大凹關帝廟正殿的柱子上,顯得格外奪目。負責管理廟宇的老人楊永沁介紹,對聯是什么意思當地人已不太清楚,但據稱這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留下的字跡,究竟怎么來的?現在已無從考究了,這也許也是一個美麗而遺憾的故事吧。
據了解,大凹關帝廟是鶴山市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關帝廟。它是在清朝光緒年間,由當地紳民集資,在原舊廟基礎上重建而來的,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因破損而重新修葺過。而最近的一次擴建,是在1999年。
大凹關帝廟由主座、左右青云巷及左右廂房組成,面積300多平方米。1994年被鶴山市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座廟宇建筑規模不算宏大,但整體建筑基本完好,其建筑風格與佛山祖廟、德慶悅城龍母廟相仿,體現了清代后期嶺南廟宇的建筑特點:金銀銅鐵錫,陶灰磚木石。
82歲的當地村民楊錦儀回憶,小時候就聽老人說,過去人們抬著關公像路過大凹,在此處歇息,到再出發時,卻怎么抬也抬不起來,他們找來風水先生,最后認為是這里的風水寶地讓關公不想走了,所以索性修建廟宇將關公供奉在此處。
據大凹村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每年元宵節前后,大凹村的村民都會自發來到關帝廟舉行盛大的祭拜儀式,全村人共同祈禱身體健康、團結和睦。他說,關公是象征忠義的代表人物,關帝廟現已被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受其影響,大凹人世世代代都為人忠誠、講義氣,即便現在,村里搞建設或者誰家需要幫忙,鄉親們都會全力幫助,不計個人得失。
鶴山市共和鎮有關負責人介紹,根據鶴山市委、市1212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工作要求,鶴山市共和鎮結合本地實際,依托大凹關帝廟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建筑精髓,以中國著名歷史人物——關公的“忠、義、仁、勇”精神為核心,以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計劃建設大凹關帝廟忠義文化園。
樹齡近600年的“國家一級古名樹”、高標準建設的共和生態休閑公園、集各種生態農業和地域美食為一體的八景休閑山莊……共和鎮擁有數不勝數的生態和旅游資源,勢必給這個位于鶴山市東南部、與蓬江區、新會區接壤的現代化小城鎮帶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