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晚造水稻收割季節,在龍門縣平陵鎮祖塘村黃澄澄的稻田中,一片深紅色的稻田特別引人矚目。在這片紅稻田邊,一位身著紅色上衣,鼻梁上架著眼鏡,梳著馬尾,背上掛著一頂草帽的女子,正仔細查看稻穗的情況。“這是紅米,長得挺好,馬上就可以收割,我們已準備好糧倉收稻谷了。”這名女子是龍門縣惠興水稻專業合作社(下簡稱合作社)理事長李慧文。外表文靜臉上掛著甜美笑容的她,無論怎么看,也不像是一個干農活的人。“我原來是當老師的,后來辭職干農業。我想讓更多人吃到我們龍門的優質大米。”面對記者的疑問,李慧文解釋說。
連續10多天奔波在收割現場
1982年出生的李慧文是土生土長的平陵人。自從龍門縣晚造水稻收割開始,李慧文就奔波在水稻收割現場。
合作社現有116位合作社員,種植面積約2000畝,有訂單合同的合作農戶有近5000戶,種植面積約6000畝,另外還有一些不是合作關系的農戶,也會將大米送過來。這些水稻種植地,分散在龍門縣的多個鄉鎮。重陽節后,李慧文已經在各鄉鎮農村跑了10多天。“要看今年收成的情況跟去年有什么不同,還要向村民了解不同水稻品種種出來的稻谷質量如何,以后要怎么改進等等。”
因為鄉村的山間小路難走,要是開車進去,光車輛掉頭就得花上半個小時,于是,李慧文就自己開摩托車進山里,到農戶家里了解情況。有時候跟農戶聊到晚上9時多,稻谷收割完后她才走。前幾天氣溫較低,盡管李慧文凍得發抖,但她依舊堅持站在稻田邊,等農戶的稻谷收割完后才走。“今年過完年就要給農戶發種子了,先探清楚,心里才有底。”
當天李慧文查看的紅米稻田,是今年才試種的新品種。“這是紅米,今年才開始在這個村子試種。”李慧文笑著說道,剛開始有人不了解紅米,還以為這片稻谷出了問題,說打蟲用藥過度,稻谷葉子都變紅了。除了紅米,合作社還發給農戶黑米種子,現在一些村民種的黑米也已經成熟收獲了。”李慧文說,“紅米和黑米屬于糙米,雖不及大米軟滑,但營養價值很高,有預防貧血的功效,可以用來主打‘養生米’”。
自小生活在農村與水稻有感情
李慧文原本是一名老師。2001年,她進入平陵中學任教,先后教過電腦、地理、綜合實踐活動等科目,還被任命為校團委書記。“我當老師時,很拼命的。不管是上課還是招生,工作做得很認真,常常到學生家家訪很晚才回家。”她告訴記者。
做了9年多的老師后,她選擇辭職。說到為何要辭去公職來做一個“農民”,李慧文說,自己也有些說不清楚。她從小生活在農村,吃著有天然芳香的龍門大米長大,與龍門水稻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感。除了喜歡龍門的米外,還有一個食品安全的問題。因為婆家經營大米,她經常被親戚朋友和學生家長問到一個問題:如何能購買到放心的大米。
這讓李慧文有了嘗試做農業的想法,怎樣生產出健康安全的農產品呢?她覺得龍門的大米應該讓大家覺得安全,就這樣,李慧文踏上了農業之路,放下粉筆與稻谷打起交道,開始不斷探索。
初入行曾誤收濕稻谷
剛踏入農業的門檻,李慧文完全是個門外漢,什么都不懂。就連大米有哪些品種她都懵然不知。
她沒想到,大米還有如此多的品種,她把家里收購的絲苗米、美香粘、七絲粘等幾種不同的大米,擺在一起進行對比。有些大米,外表看起來沒有什么不一樣,但煮成米飯后,其香味口感有很大差別。于是,李慧文就通過看書來對比各種大米的特性,研究大米在長短、圓扁、色澤、香氣等方面的差異。她通過實踐、上網、跟農民交流來學習,參加各種農業培訓。市農技推廣中心舉辦的“陽光工程”農村青年創業培訓班,李慧文連續參加了兩次,結識了不少水稻種植戶。
作為剛入行的新手,李慧文也吃過虧。由于婆家有一個大米加工廠,每年都要收購大量的稻谷存放起來,以備一年加工用。有農戶將還未完全曬干的稻谷拿來賣,李慧文沒有辨別出來,直接收購后存放在倉庫里。“好在家人經驗豐富,抽檢時看出了端倪,沒辦法,只能全家出動,把這些稻谷搬出來重新拿到學校的操場去曬干。如果沒有及時發現,等稻谷發霉了,損失可就大了。”
李慧文知道,只有不斷學習,自己才能從一個外行成為內行。如今李慧文說起稻谷來頭頭是道。這其中的艱辛,只有她自己知道。
牽頭成立合作社統一種植銷售
經過勤奮學習,李慧文逐漸熟悉了水稻生長情況,有了底氣后,2011年,李慧文牽頭成立了合作社。
李慧文的合作社,采取“加工廠+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進行運作,每年由糧食加工廠根據市場需求向合作社發出收購訂單,再由合作社向農戶提出種植量,并簽訂購銷協議。為保證質量,合作社統一選用優質水稻種子免費發放給社員并統一種植(對于合作農戶則以半價出售);統一以低于市場價向社員供應生產資料;統一播種;統一進行田間管理和技術指導,實行統防統治;統一收割;統一以高于市場其他優質稻谷價格收購水稻;統一包裝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