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即將洶涌而來的歐盟及美國乳品,國內乳企也在悄悄備戰,應對策略之一就是直指國產品牌的短板——價格。“我估計,在近一兩年內,甚至價格戰就會打起來。”乳業專家馮啟認為,由于國內乳制品市場拉動不明顯,很多大企業原料庫存積壓,部分企業產品銷售情況也不夠理想,一些企業為了成本考慮不斷在海外尋找低價奶源。
筆者梳理發現,截至2014年末,蒙牛、伊利股份和光明乳業的存貨余額分別約為43.42億、50.08億和20.3億元,相較于2013年底25.77億、36.83億和15.0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8.49%、35.99%和35.31%。這應該是市場需求充分作用的結果。
君樂寶奶粉事業部總經理劉森淼也表示,以嬰幼兒配方乳粉為例,目前價格戰已經悄然開始了。歐盟牛奶配額制度放開,價格還有30%~40%的下降空間,所以未來國內嬰幼兒配方乳粉價格將維持在每罐120~130元之間,整個國內乳制品價格都將逐步呈現下移態勢。
競爭的加劇也讓國內的乳制品企業開始尋找新的發力點。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國內巴氏奶市場被充分挖掘,乳企不僅可以消化掉更多的原料奶,也能夠在“洋品牌”沖擊下有立錐之地。本世紀初,國內巴氏奶與常溫奶的市場份額分別約為80%和20%,經過15年發展,巴氏奶與常溫奶的市場份額約為28%和72%。然而,世界主要的乳業發達國家都以巴氏奶為主。
“全球75%~80%的國家仍以巴氏奶為主,目前28個歐盟成員國家中,只有11個國家以生產常溫奶為主,其余17個國家基本上都是以巴氏奶生產、消費為主。”據馮啟透露,最近幾年,全球有20多個國家開始涉足常溫奶,但更多的是針對中國市場而開設的,被俗稱為“特供中國常溫奶”。
重壓之下,國內乳品企業紛紛招兵買馬。繼君樂寶推出130元/罐(900克)之后,新希望也推出了99元/罐(900克)新西蘭進口的嬰幼兒配方乳粉,試圖以低價撬動目前國內奶粉市場,雅士利也高調宣布推百元左右低價奶粉,再加上此前動作頻繁的輝山、蒙牛、伊利等乳企,國內乳品市場內外競爭將再次加劇。嬰幼兒配方乳粉價格逐步回歸理性,是整個國內乳制品行業價格回落的“先行者”。
液態奶、配方奶粉率先受沖擊
歐洲乳品進入國內市場又會帶來哪些變化?這應該是歐盟配額取消之后最受國人關注的話題之一了。
“最先受沖擊的是國內常溫液態奶市場和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乳業專家馮啟介紹,目前我國進口奶粉中,來自歐盟的比例雖然不高,約10%左右,但具體到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產自歐洲國家的配方奶粉卻占到我國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總量的7成多,其中荷蘭占比33%,愛爾蘭占比22%,法國和德國分別占比9%和6%,此次配額制度取消后,歐洲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生產外銷銷量將再次上升。
同樣,常溫液態奶領域,國內乳企也將面臨來自歐洲的巨大挑戰。“目前進口常溫奶價格成本低于國內常溫奶價格成本,形成了價格倒掛。”乳業專家王子恒預測,在配額制度之下,過去五年中歐盟奶制品出口仍然快速增長,出口量提高了45%,出口金額增長95%。如今歐洲牛奶生產配額制度正式取消,國內市場可能涌入大批歐洲進口常溫奶產品和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
面對即將洶涌而來的歐洲嬰幼兒配方奶粉和液態奶產品,國內乳企也在悄悄備戰。本刊記者先后致電伊利、蒙牛、光明、雅士利等國內乳企,相關負責人對于歐洲牛奶生產配額制度取消的影響都表示不便評論,只是“密切關注”。
記者了解到,此前蒙牛、伊利已經在新西蘭建立奶源基地,剛剛殺入奶粉市場的新希望集團,則計劃繞過經銷商和分銷商,將新西蘭進口奶粉直接在電商平臺上銷售,售價定在了99元,明顯低于市場上動輒幾百元的進口奶粉。
專家點評:差異化競爭才是出路
“低價固然是好,但只能治標不能治本。”馮啟表示,目前洋奶粉“暴利”格局是因為流通環節的層層加價,新希望集團省去中間流通環節,將進口奶粉從生產廠家直接賣到消費者手里,可以很大程度擠壓掉洋奶粉價格上的水分,逼迫其它品牌跟進,但這只能在價格環節上小小改變國內乳企在競爭中的不利地位。由于價格成本和品牌認知上的差距,目前國內乳企在與歐洲乳企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雖然不少國內大型乳企走出去進行了并購、投資,在海外建設生產基地,但要起效還需要不短的時間。
“面對進口乳品的壓力,國內企業要盡快完成轉型。”馮啟分析,單純地依靠海外布局、廠家直供并不能扭轉頹勢,應對國外乳品沖擊的最有效辦法是立足自身條件,提升品質、降低成本,樹立良好的企業品牌。與此同時,國內乳企還應注重競爭定位上的差別化,如加速布局鮮牛奶市場。
每一個家長都想把世界上最好的都系搬到孩子面前,更何況現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家長在選擇奶粉那一塊都選擇了進口的。是不是因為三聚氰胺事件國內的奶粉已經讓大家失去了信心?面對大家的選擇國內的乳制品企業顯然已經坐不住了,卯足了勁的想要跟進口乳品拼一把。這一戰究竟誰會贏?國內的乳企又會如何讓自己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