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栽培稻種起源地為何缺糧?

   日期:2015-02-06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70    評論:0    
  海南雖然是中國栽培稻種起源地之一,稻作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但千百年來缺糧的問題比較嚴重,雖然在某些時期情況有所好轉,但總的來看供不應求的局面長期存在。 
 
  “禾雖三熟,而秔稌往往不給”,一直困擾著歷代學者。宋代詩人蘇東坡謫居儋州時,作詩曰“北船不到米如珠”,蘇東坡在《居儋錄》中還提到與兒子一起行辟谷法來應付缺糧危機。明《正德瓊臺志》記,“吾土膏腴,而前代米谷公私俱不足用……,歲調雷化等州兵車糧,泛海給瓊。” 
 
  2004年至2012年,全國糧食實現九連增,而我省糧食產量不增反降,糧食自給率從68%降到2012年的47%,需從島外進口220萬噸。 
 
  歷史上,海南時常造成饑荒。如,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八月,海南連續出現3次臺風,海上交通中斷,“海米來接濟不至”,出現“大饑”。 
 
  海南島為何缺糧? 
 
  不少專家表示,其實海南并非如大家所認為那樣的資源好。中山大學教授司徒尚紀分析,即使到了明清兩代,海南稻作方式還是“一年一熟”為主。一年二熟之稻受灌溉限制,只集中在水源充足地區,總面積不會很大。一年三熟,只限于南部崖州地區。 
 
  翻閱《海南省志·農業志》也發現,其實在水利灌溉設施落后,一直制約著海南水稻的發展,旱稻面積大、產量低,此外,長達4個月的臺風季節,打擊了農民種植晚稻的積極性。 
 
  海南自然資源豐富,經濟作物種類多,例如檳榔、香料等聲名遠播,隨著商貿發展,不少農民更愿意種植經濟效益更高的作物。屈大均《廣東新語》提到,“人皆從事貿易,不甚力耕,……多取盈于果蓏,家有檳榔之園,椰子之林,斯則膏腴之產矣”。 
 
  時至今日,冬季瓜菜、水果、熱作等經濟作物的比較效益高,也是海南種植面積減少、自給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一些海南農民不喜耕作,也被史學家一再重提。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說,海南“深廣曠土彌望,田家所耕,百之一爾,必水泉冬夏常注之地,然后為田,茍膚寸高仰,共棄而不顧。既種之后,旱不求水,澇不疏決,既無糞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既獲,即束手坐食以卒歲,其妻乃負販以贍之,已則抱子嬉游,慵惰莫甚矣。” 
 
  民國陳銘樞在其《海南島志》也指出,“地廣而土沃,尚須仰給于外,則其田野之不辟,人事之不勤,概可知也。”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