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見習記者李國龍)從縣城農資大市場,從鄉鎮種子經營店,甚至從走村串巷的商販手里,農民買到種子卻無法判斷真偽,只能懷著希望種下去……這是當前種子銷售最普遍的一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套牌侵權猖獗的溫室土壤。
不過,以中國種業信用明星企業為主體的隆平高科、墾豐種業、登海種業、中種集團、豐樂種業、奧瑞金、金色農華、東亞種業、秋樂種業、大華種業和屯玉種業等11家種子企業正在尋求改變,他們拿出其主推的玉米、水稻、小麥品種進行委托經營,力圖實現種子質量全程可追溯。農業部種子局建立了全國種子可追溯試點查詢平臺,12月21日起進行試運行。從此以后,農民可以在這個平臺上直接輸入相關產品追溯代碼或通過智能手機查詢,辨別種子真偽。
據統計,目前全國持證經營雜交玉米和雜交水稻的種子企業共1400多家,在市場上合法資格經營的品種共6000多個。由于種子企業和品種數量過多,每家種子企業又有數量龐大的經銷商,在農民選種用種和有關部門管理不規范經營行為上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增加了市場監管難度和農民用種風險。
“全國種子可追溯試點查詢平臺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農業部種子局副局長吳曉玲說,“通過開展種業全程可追溯管理,讓農民能買到放心種子,讓假冒偽劣和套牌侵權種子無處可藏。平臺試運行一段時間后,將逐步擴大參與追溯的企業和品種數量,最終實現全覆蓋。”
“在這個平臺上,可實現種子信息的全程可追溯,與試點企業追溯系統實時對接,實現對試點品種基本信息,包括品種名稱、包裝式樣、審定編號、適宜區域、企業資質等的查詢。”種子局市場監管處處長謝焱說,“試點企業可以做到對試點品種從基地制種、加工包裝到發貨配送、終端銷售等環節全程可查詢。”
目前,11家企業已做好了準備。墾豐種業營銷總監于才介紹說,墾豐根據公司生產基地和種子加工廠的實際情況,設置了種植信息和加工信息采集點,將種植戶在作物整個生育過程的田間管理形成紙質記錄,將信息分戶錄入系統,統一匯總,然后由加工采集點工作人員對種子整個加工過程形成紙質記錄,錄入系統形成追溯碼,印制追溯標簽,從而形成全程追溯鏈。奧瑞金給每一袋種子包裝上印有唯一的條碼和防偽碼,建立覆蓋種子生產、加工、銷售全過程的產品標識和可追溯性控制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