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龍井茶的傳統炒制器具

   日期:2015-10-26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39    

一、龍井茶炒茶灶
    炒制龍井茶最早是用抬灶。抬灶外殼是一個用木材做成的上大下小的四方形木框,離地20cm裝上底板,底部四角裝四只腳,腳高17cm,木框的三個側面用泥、磚砌成,另一側面開灶門,框中間安放一只炒茶鍋,鍋沿與木框上面平齊,四周用石灰糊平。這種灶沒有煙囪(或只有一根短小的拔火管),結構簡單,可以隨時移動,炒茶時抬出來,茶季結束就抬到屋角處存放起來,抬灶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抬灶的規格尺寸:高70cm、灶面80cm X 80cm,底面60cm X 60cm,灶門高27cm,灶門寬16cm。抬灶使用時期較長,直到1949年尚有少數茶農在使用。
    大約在1920年前后,炒龍井茶出現了連灶。連灶其實是在抬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用磚頭砌成,位置固定。說得簡單些,連灶就是將抬灶去掉木框后連起來,形成彎月形(便于燒火),固定在一個地方,再在中間開設一個煙囪而成。連灶按茶鍋的多少,分為二至七眼灶,用得最多的是七眼灶,因為一個熟練的燒火工最多能管7只炒茶鍋的燒火。連灶的規格:灶高62cm;煙柜高39-52cm,具體視炒茶鍋多少而定,炒茶鍋多的煙柜要高一些,炒茶鍋少的其煙柜可低一些;煙囪直徑26Cm,高度視炒茶鍋多少及房子高低而定;灶腳(底)高15cm,灶身高47cm,鍋底離灶腳15-18cm;灶邊(外面)至煙柜距離74cm;灶門高27cm,灶門寬16cm;燒火處地面須低于灶腳30cm。1949年以后直至60年代,炒龍井茶用的主要是這種連灶。連灶比起抬灶來是一大進步,優點是可以節省燒火工,并有煙囪將煙排出屋外,減少污染。
    不論是哪一種茶灶,使用的鍋子都需強調一個“光”字。每當春茶炒制開始前,鍋子都需磨得精光發亮,這樣才能做出外形扁平、色澤好、起亮光的龍井茶,這一點是不能馬虎的。過去炒龍井茶的鍋子都是用石塊來磨的,很難磨光滑。1956年,當時的龍井茶場試用了電砂輪磨炒茶鍋子,效果很好,于是很快推廣開來,這種磨鍋子的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至于龍井茶鍋的規格,過去和現在是不一樣的。以前炒龍井茶用的鍋子和燒飯鍋一樣,是一種寬邊斗鍋,鍋深22cm,口徑64cm,邊寬6cm。這種鍋子由于邊過闊,實用容積不大,大約到20世紀40年代初就逐漸被一種鍋深20cm、口徑64cm、無邊的“廣鍋”所取代。這種“廣鍋”,沒有邊沿,實用容積大,但禍身較淺,炒茶時茶葉不易落到鍋底,往往在鍋壁上被粘住,因此,還是不適合用來炒龍井茶。到了40年代中期,“廣鍋”逐漸被一種狹邊的斗鍋所代替。 狹邊斗鍋深23cm,口徑64cm,邊寬3cm。這種鍋子深度適宜,鍋口實用直徑比闊邊斗鍋大,比無邊“廣鍋”小,鍋底和鍋壁的傾斜度也適中,炒茶時茶葉很容易落到鍋底,用手控制鍋內茶葉也方便,非常適合炒制龍井茶,因此,一直沿用到今天。
    隨著茶灶的變革,炒茶燃料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早炒茶用的燃料都是山上的松針,那時多數人家都有一片松樹林,沒有松樹林的人家也得向有松樹林的租山收集松針。冬天,家家戶戶都上山收集松針,準備來年炒茶之用。一到茶季,晚上開始炒茶,滿村都可聞到茶葉的清香和松針香。抗日戰爭期間,西湖鄉的樹木被砍光,茶園荒蕪,茶葉沒人要,龍井茶的產量很少。抗戰勝利后,茶葉生產開始恢復,由于沒有松針,就改用柴蒲頭炒茶。1949年后,逐漸改用煤炒茶(除高檔龍井茶外)。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用電炒茶,代替了燒煤,使龍井茶的炒制更加清潔衛生。
二、龍井茶電炒鍋
    龍井茶電炒鍋是20世紀60年代后期才出現的,它以結構簡單、造價低廉、性能良好、使用方便、控溫靈活、制茶品質高等優點而得到廣泛的應用。龍井茶電炒鍋問世后,很快就取代了龍井茶炒茶灶。目前,電炒鍋是龍井茶傳統手工炒制的主要工具,是龍井茶機制中的輔助工具。龍井茶電炒鍋主要由炒茶鍋、電爐盤、電熱絲、隔熱層、電路系統、木桶及木質支架組成。炒茶鍋為深23cm、口徑64cm的鑄鐵斗鍋,也有用搪瓷鍋的,但以前者使用居多,效果較好。

    電爐盤也稱遠紅外輻射器,以陶瓷材料添加碳化硅原料燒制而成。電熱絲以鎳鉻型電熱絲為佳,總容量一般為3kw,分2組或3組嵌裝在電爐盤內,每組分別設開關裝在木桶上端,使用50HZ、220V電源。隔熱層可阻止熱量向木桶壁散發,一般用硅酸鋁纖維或膨脹珍珠巖充填,上面覆蓋玻璃絲布。木桶以杉木板箍制的較好,一般上口徑83cm、下口徑60cm、高45cm。目前,生產中使用的電炒鍋有兩種樣式,一種為木桶下部相對較小無支架;一種為木桶下部相對較大帶支架,支架高一般為17cm,這種電炒鍋在使用中穩定性較好,尤其在輝鍋時能用上力,因此生產中用得較多。
三、其他用具和用品
    先前,炒制龍井茶除茶灶外的其他工具很簡單,只要有蔑簟,中、小畚箕,打籃,大、小勃籃,軟匾,笆箕,踏簟,滾袋和一面4號篩就可以了。后來,對龍井茶的外形要求越來越高,相應的制茶工藝越來越復雜,使得制茶工具、用品也越來越多,其種類有以下幾種。
    1.核桃篩 用于鮮葉的分篩,其規格為:大號核桃篩:直徑57cm,邊高7cm,六角孔直徑3cm,蔑寬0.25cm;小號核桃篩:直徑57cm,邊高7cm,六角孔直徑2.5cm,蔑寬0.25cm。
    2.方眼篩 用于鮮葉、青鍋葉和平親的分篩。方眼篩直徑57cm,邊高scm,其各號篩的規格為:
    1號篩:方孔邊長1cm,蔑寬0.15cm;
    2號篩:方孔邊長0.9cm,該寬0.15cm;
    3號篩:方扎過長0.8cm,蔑寬0.15cm;
    4號篩:方孔邊長0.7cm,復寬0.15cm;
    5號篩:方孔邊長0.6cm,蔑寬0.15cm;
    6號篩:方扎進長0.5cm,該寬0.15。m;
    7號篩:方孔邊長 0.4cm,茂寬 0.12cm;

    8號篩:方孔邊長0.3cm,蔑寬0.12cm;
    9號篩:方孔邊長0.2cm,蔑寬0.12cm;
    10號篩:方孔邊長0.1cm,蔑寬0.12cm。
    3.勃籃 用于青鍋葉還潮和輝鍋后的干茶存放, 其規格為:
    大勃籃:直徑125cm,邊高24cm,茂寬0.8cm;
    中勒籃:直徑107cm,邊高23cm,蔑寬0.8cm;
    小勃籃:直徑60cm,邊高16cm,震寬0.5cm。
    4.軟口畚箕 用于簸出茶葉在制品和干茶中的片末,其規格為:
    大號:軟口邊長60cm,前斜長度52cm,后斜長度 33cm,南黨 0.7cm;
    中號:軟口邊長44cm,前斜長度42cm,后斜長度28cm,蔑寬0.6cm;
    小號:軟口邊長35cm,前斜長度31cm,后斜長度20cm,該黨0.5cm。
    5.樣匾、樣盤 用于青鍋葉和輝鍋后的干茶的品質評定,其規格為:
    樣匾;直徑38cm,邊高2.5cm,蔑寬0.4cm。
    樣盤:木制品,木板厚 0.5cm,外形尺寸 20cm x 20cm x 4cmo
    6.軟匾 用于茶葉在制品的盛放,直徑107cm,邊高1.5cm,蔑寬0.6cm。
    7.蔑簟 應用于鮮葉的攤放,長5m,寬3m,蔑寬 1.1m。
    8.茶壇 用于干茶的貯藏,壇高43cm,壇口直徑28cm,壇底直徑36cm,壇身最粗處直徑42cm。
    9.制茶油 過去用桕籽油,現在普遍用制茶專用油。在龍井茶炒制過程中,使用制茶油主要是起光滑鍋面的作用。制茶專用油為圓柱狀,直徑3cm,長27cm,重200g。
    此外,炒制龍井茶還需要油抹布、棕掃帚。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