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龍井茶機制技術

   日期:2015-10-26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76    
一、原料選擇
    選用適制龍井茶的品種,按標準采摘鮮葉。機制高檔條,采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鮮葉,芽與葉的夾角小,芽長干葉,長度 2.5-3.0cm;中檔茶采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的鮮葉,芽與葉長基本相等,長3.0-3.5cm;低檔茶采芽二葉和一芽三葉初展的鮮葉,葉長干芽,長度3.0-3.9cm。
二、全程機制
    (一)工藝流程
    全程機制工藝適合加工中低檔龍井茶,其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主要分為鮮葉攤放、殺青理條、壓扁、回潮、分篩、簸去片未、整形初干、整形足干、歸堆等工序。
    (二)操作技術
    1.鮮葉攤放
    鮮葉必須經過攤放后才可加工。攤放在陰涼通風處進行,將鮮葉攤放在潔凈的蔑墊上,厚度2-3cm。在攤放過程中,視氣溫情況要細心翻動1-2次,使鮮葉失水均勻,內含物質朝著有利干龍井茶色、香、味形成的方向轉化。經6-12h,鮮葉失水率達15%-20%,葉質變軟時為攤放適度。
    2.殺青、理條、壓扁
    龍井茶機制主要采用同臺往復多槽式龍井茶炒制機(名茶多功能機)完成殺青、理條、壓扁的工藝;也有先采用連續滾筒殺青機殺青,然后用理條機、往復多槽式龍井茶炒制機進行理條、壓扁工藝的,這樣可提高加工效率。下面介紹前一種工藝的加工技術。
    (1)把名茶多功能機鍋體往復速度調為135-140次/m1no
    (2)鍋體溫度加熱上升到180℃(半導體觸點式測溫表),在每條槽鍋上擦少許制茶專用油,以潤滑鍋面。
    (3)投入攤放葉(投葉總量為3糟鍋0.2-0.3kg,5槽鍋0.4-0.6kg),聞有“噼啪”爆聲,并持續一段時間。經2min左右時間,芽葉呈濕熱萎癟狀,槽鍋內茶葉蒸發的水分不易排出,此時需開動鼓風機送熱風,迅速把滯留的水汽排出。送熱風1-2次,每次20-30s。沒有送熱風裝置的機器,應繼續殺青1-2min。當在制葉條索成扁平形,抓在手中茶葉互不粘結時,應迅速降低鍋溫,同時調低槽鍋往復速度至120次/min左右,并在每條槽鍋內投入輕壓棍,使壓根自如滾動(壓棍不能彈跳或撞擊),輕壓l-2min。待炒至手抓茶葉稍有干燥的感覺時,換重壓棍,在“重”壓過程中,茶葉應較實而呈自然扁平狀。若茶葉較濕,或翻動不暢,可取出壓棍,同時調快槽鍋速度,透氣20-30s,然后再恢復“重”壓(此時要調慢槽鍋速度)。在炒制過程中,要不斷檢查鍋中茶葉的干燥度及鍋溫,在加重壓根炒制的8-9min,鍋溫不能太高,也不能過低,以手觸鍋壁感到燙手且能承受為適度,一般在70-80℃。控制平穩的鍋溫,茶葉在炒制過程中逐步失水,達到從里至外干燥,能使在制葉保持平實帶軟,茶的身骨重實而不枯燥。此道工序需11-12min,茶葉失水率為45%-50%。
    掌握好這道工序就為整體加工質量打好了基礎,其關鍵是:①避免鍋溫過高或偏低時投葉下鍋;②若機器運轉速度達不到要求,茶葉在槽鍋內交換不暢時,應手工輔助撥動茶葉,及時調速到位;③每條槽鍋投葉應均勻,須及時調整各條槽鍋中茶葉的干濕程度,使保持一致;④加輕、重壓根必須適時,做到先降轉速再投根八糟;⑤殺青葉出鍋時的含水量保持一致;③冷機開始炒制,前l-2鍋茶葉質量不佳屬正常,待整臺機器受熱均衡后,質量才能穩定,并能越炒越好。
    3.回湖
    將理條壓扁的茶葉攤涼后集中,蓋上潔凈棉布,經40-60min,茶條芽、葉、莖內外水分重新分布均勻,轉潮回款待炒。回潮時間不宜過長,以免非酶性氧化而影響品質。
    4.分篩
    根據茶條的大小,用1號、2號、3號方眼篩將回潮葉篩分成篩面、篩底。篩底茶大小均勻的,不再分篩;篩底茶不均勻的還要分篩成上、下兩檔。各檔茶均要簸去片、末,分檔進人下道工序制作。
 
    5.整形初干
    (1)機器調到鍋體往復速度為120次/min。
    (2)鍋體溫度70-80℃,擦少許茶葉專用油,潤滑鍋面(壁)。
    (3)投入回潮葉(投葉量為3槽鍋0.2-0.4kg,5槽鍋0.4-0.6kg),約炒lmin,使茶葉轉熱,茶身更顯潮軟。若茶葉在槽鍋中翻動不暢或茶葉條索壓扁過寬,可調高鍋體往復速度至135次/min,充分使茶葉往復運動,翻動交換流暢,使過寬的茶條趨干緊結,達到理想的緊扁度,同時充分散發水汽。經炒2min左右,當茶葉之間呈“離身”狀,即附在茶葉表面的水分散發,茶葉互不粘貼時,先降低鍋溫10℃左右,保持鍋體往復速度在120次/min,放入較壓根,炒lmin左右后換重壓根,隨茶葉逐漸干燥,繼續慢慢調低鍋體往復速度至100次/min。加壓炒制過程為6-8min,控制鍋溫要平穩,不斷檢查鍋中茶葉和鍋溫,以始終感覺茶葉熱而重實,鍋壁溫度手貼上去略有燙手感為宜。在“重”壓過程中,如茶身軟實,可適當取出重壓棍1一2次,不加壓炒20-30s,但同時要適當調快鍋體往復速度,使茶葉稍為透氣,這樣能使干茶色澤呈嫩綠或淺綠并顯潤。初干時間以控制在10-13min為宜,炒至茶葉失水率10%-15%時出茶。初干葉經攤涼后集中;蓋布回軟40-60min,然后篩分成兩檔,簸去茶片,割去茶末,分檔足干。
 
6.整形足干
    (1)機器調到鍋體往復速度為120次/min。
    (2)鍋體溫度為60℃左右。
    (3)投入初千葉(枝葉量為3槽鍋0.3kg,5槽鍋0.4-0.6kg),炒0.5-1.0min,待茶葉轉熱后放人輕壓棍炒lmin,然后改換重壓棍,并隨即調低轉速,使加壓棍不起跳。隨著茶葉逐漸扁平干燥,要逐漸降低轉速,在壓棍滾動作用下帶動茶葉與鍋壁、茶葉與茶葉之間產生摩擦并上下交換。炒制6-7min后,當茶身顯露出茸毛時,稍提高鍋溫(70℃左右,感覺有點燙手)炒2-3min,茸毛自然脫落后,再降溫炒2min。當茶葉含水率達6%-7%,略大點的茶條一折即脆斷時出茶。該工序的炒制時間為 11- 14min。
7.干茶過篩、歸堆 
    用3號、4號方眼篩(方孔邊長08、0.7cm)對制成的各檔干茶送行分篩,篩面茶集中后,用足干工藝復炒至干茶含水率為6%。經過篩分的干茶還要進行比對,差異較大的應另外歸級,其他茶歸并成一個級。在全程機制操作技術中,殺青、理條、壓扁是基礎,整形初干、足干分別是關鍵和重點。操作技術掌握的熟練程度直接影響制茶質量,回潮、分篩等工序也間接影響著制茶質量,因此,各道工序都應按要求認真做好,不能忽視。 
 
三、機械與手工相結合
    采用名茶多功能機與手工相結合的制作方法,能彌補全程機制中的不足:較難掌握殺青時投壓根的時間及加壓時間的長短;在整形初干和足干階段,鍋溫難以掌握,如因鍋溫偏高而造成千茶發燥,鍋溫偏低則干茶色澤暗或灰白,如同陳茶一樣。采用機械與手工相結合的方法,適合炒制高檔龍井茶,茶葉的品質能達到全手工炒制的水平。下面介紹兩種工藝流程。
1、流程一
    名茶多功能機殺青理條→手工搭扁→回潮、分篩→手工輝干→過篩、歸誰。該流程中,殺青理條不加壓棍,在殺育過程中間歇開啟鼓風機,送熱風排水汽1-2次,每次20-305。當茶葉顯條形、干癟、尚無觸手感覺、失水率達25%-30%時立刻出葉,歷時4-5min。將殺青葉分成兩份,趁熱在龍井茶電炒鍋中進行手工招扁,歷時4-5min,至茶葉失水率15%-20%時出葉。
 
    茶葉經回潮后分篩,簸去片末,在龍井茶電炒鍋中分檔輝干,然后將干茶過篩、歸堆。生產實踐表明,l臺名茶多功能機配2-4只龍井茶電炒鍋較合適,這樣組配加工產量高,產品質量好。 
2、流程二
    殺青、理條、壓扁、回潮及分篩與全程機制工藝一樣掌握。分篩后的篩面茶用機器整形初干,到七成干時出茶,攤涼后過篩分檔,再用手工輝干;篩底茶直接用手工輝干。
    用機器制作龍井茶,要關注加工的全過程,掌握工藝流程和加工技藝,熟悉機器性能,熟練掌握操作技術。同時要有應變能力,能根據當地的茶樹品種。鮮葉含水量、投葉量、鍋溫等動態變化情況,著茶做茶。
    在西湖茶區,用名茶多功能機炒制龍井茶已近7年,茶葉專業大戶和村級茶場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龍井茶區茶農50年前對機械化制茶的憧憬已變為現實。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