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名優茶,必須走良種、良法的路子,才能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益。名優綠茶主要采制綜合配套技術是:
一、引進繁育推廣早芽無性系良種
用早芽、多毫無性系良種是開發名優茶的關鍵技術之一,因其品質好,提早開采上市,滿足了消費者搶先嘗新的需求,市場好,經濟效益高。各地在充分利用本地良種資源的同時,應積極引進繁育國家級良種如福鼎大白、大毫、烏牛早、白毫早、櫧葉齊等,做到無性系良種母本園、苗圃和生產示范園同步配套發展。
二、堅持合理采摘,推廣早采、嫩采和及時分批采技術
一是提早開園時間,當茶樹有5—10%的茶芽時即開園采摘。二是嚴格采摘標準,及時分批采。先采一芽一葉初展特級名茶,后采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一級名茶,最后采一芽二葉的二級名茶和優質茶鮮葉。切忌一把捋,采大茶,不采花果,不采老梗、老葉,不采馬蹄殼,不采齊頭梢。春茶期間一般每隔5—6天采摘一批,夏秋季氣溫高,芽葉易老化,應適當提高嫩度采摘,增加采摘批次,一般3—5天采一批,全年可采25批左右。特別強調春季和秋季多采多制名優茶。三是適時留葉采。由于茶樹是葉用植物,種植茶樹就是為了獲取量多質優的鮮葉,而葉片又是茶樹的營養器官,是制作茶樹養料的“工廠”,茶樹產量的90—95%來自光合作用。因此,采茶必須合理留葉,夏茶留一葉,秋茶留魚葉采為好。
三、加強鮮葉管理,保證鮮葉質量
鮮葉的質量是指鮮葉的嫩度、勻度、凈度和鮮度。必須做到鮮葉不損壞、不發熱變質。采下的鮮葉禁止用塑料袋和布袋盛裝。鮮葉運輸途中不能緊壓、曝曬。同時,要嚴格驗收,分級歸堆攤放。攤青間要求通風涼爽,避免陽光直射,保持清潔衛生,鮮葉攤放厚度一般15—20厘米為宜。為了散發鮮葉呼吸作用放出的熱量,降低葉溫,每隔2—3小時翻拌一次,在翻葉過程中,應盡量不損壞葉片,否則,會引起鮮葉局部紅變。尤其是雨水葉、露水葉經過攤放,散發部分自由水份,再進行加工,能提高茶葉的香氣和滋味。但攤放時間以5—6小時為宜,最多不超過10小時,攤放時間過長,會導致茶葉香氣降低,滋味淡薄,茶湯泛黃,葉底黃暗花雜。
四、殺青
1、殺青原則
(1)高溫殺青,先高后低。為了防止酶促氧化作用,殺青鍋溫必須掌握“高溫殺青,先高后低”的原則,使葉溫迅速上升到70℃以上,才有利于抑制梅的活性,達到85℃以上才能完全破壞梅的活性。防止產生紅梗紅葉。要求鮮葉入鍋后葉溫在1—2分鐘內達85℃以上。操作中,一般靠感觀,即以鍋底或筒體受熱后,白天可見鍋底或筒底發白,晚間可見泛紅,投入鮮葉后,聽到有炒芝麻似的爆聲即為殺青適溫,這時鍋的溫度約為260—280℃左右。在殺青的后期,應適當降低溫度,在200—150℃為好,否則易導致葉溫過高而灼焦,產生焦味。
(2)抖悶結合,多抖少悶。抖有散發青草氣的作用,悶有提高葉溫破壞梅活性和加速化學物質水解的作用。抖悶結合有利于優質綠茶的色澤和香氣的形成,以利形成翠綠色澤。
(3)嫩葉老殺,老葉嫩殺。因為嫩葉含水量較高,酶的活性較強,在殺青中所需要的熱量較多,受熱的時間也要長,若不老殺,不僅容易產生紅梗紅葉,而且在揉捻中汁液流失,斷碎茶增多,老葉水分含量相對少,纖維素含量高,若殺青過老,不僅易產生焦邊,而且條索也不易揉緊。
2、殺青技術
(1)手工殺青:用龍井鍋殺青,當鍋溫達到200℃左右(手離鍋底15—20厘米高感覺燙手)時,投入鮮葉1—1.5公斤。殺青時要炒得快,翻得勻,抖得散,撈得凈,做到高溫快炒,多抖少悶。經2—3分鐘左右,葉子水分已大量蒸發,應將鍋溫降低,再炒約1分鐘左右,等葉片失去原有光澤,葉色帶暗綠,柔軟如綿,緊握成團,青草氣消失,清香顯露,即為殺青適度,可迅速出鍋。對原料很嫩的殺青葉及時攤涼(最好用風扇吹散熱),以免變黃,以保持干茶有翠綠色澤。
(2)機械殺青。近年來,我省從浙江引進了6CST系列微型滾筒式殺青機,很適合名優高檔茶的殺青作業,工效高,質量好。6CS—60型、70型、80型滾筒式連續殺青機。這種殺青機有自動進葉輸送帶,殺青葉出口有吸風裝置,每臺每小時產量150—300公斤鮮葉。殺青時間4分鐘左右。這種機械,既可提高綠茶品質,又可提高工效,降低勞動強度和能耗。
(3)殺青程度: “嫩葉老殺”減重較大,一般減重率以40—50%,含水量以58—60%為宜;“老葉嫩殺”減重小,為30%左右,含水量以64%左右為宜。在生產上鑒定殺青程度的方法,通常通過感觀來判斷,適度的特征是:手握葉質柔軟,稍帶粘性,梗折不斷,緊握成團,稍有彈性,葉子失去光澤變成暗綠色,青臭氣散失,清香氣透出。
五、揉捻
1、投葉量要適當。要嚴格掌握各種型號揉捻機的投葉量,30型、40型、45型的投葉量分別為5公斤、8—10公斤左右。一般裝齊揉桶的4/5為宜。
2、揉捻時間和加壓輕重。揉捻壓力應掌握“逐步加壓,先輕后重,輕重交替,壓力適度”的原則。特級殺青葉揉捻時間為15—18分鐘,開始時5分鐘不加壓,輕壓5—6分鐘,最后5—7分鐘不加壓,一、二級殺青葉,揉捻時間為20—30分鐘,開始5—8分鐘輕壓,重壓10分鐘,最后5—7分鐘不加壓。總之,揉捻時間和加壓輕重要根據芽葉老嫩和殺青程度靈活掌握,看茶揉茶。
3、揉捻程度。總的要求是:一、二級葉子的成條率達80%以上;三級以下的成條率在60%以上。細胞破碎率一般為45—60%,茶汁粘附葉面,手摸上去有滑潤粘手感覺為揉捻適度。揉捻葉經解決篩分后要立即進行干燥,切勿久放,以免葉色變黃,甚至變紅,影響品質。
六、干燥
1、二青。近幾年,一些茶場引進浙江6CHW系列微型茶葉烘干機,進行各類名優高檔茶烘干作業,毛火、足干均可,因有熱風爐配套,網帶式結構,分層送風,連續作業,其操作便利,外形美觀,烘后茶葉品質好,深受茶場歡迎。很多茶場仍采用八方復干機滾炒二青,該機滾筒轉速每分鐘28轉為宜。溫度控制在120--140℃(即滾筒停止轉動后,瞬間筒體局部有些泛紅,或投入揉捻葉后,有炒芝麻似的滋滋聲)。一般投入揉捻葉20公斤左右,滾炒二青時間30—45分鐘左右。
2、三青:二青葉都應攤涼回潮。對高檔扁形茶,然后再手工鍋炒,鍋溫75℃左右,先高后低,每鍋投二青葉1—1.5公斤。投葉后用手回轉朝一個方向輝炒。
普通茶可采用滾筒式瓶式炒干機炒三青,當滾筒溫度達100℃左右時,投入25公斤左右的二青葉,滾炒30分鐘左右,出機攤放,此階段是緊條的關鍵時刻。投葉量增加,三青時間延長,條索較緊,色澤灰綠,香氣高而欠鮮爽,投葉量少,三青時間縮短,茶條欠緊,色澤翠綠,香氣鮮爽。因此,在生產中要靈活掌握。三青葉減重率為25—30%,含水量為20%,達七、八成干,此時,手捏茶條不會斷碎,有刺手感,為三青葉的適宜干燥度。
3、足干。手工輝鍋:鍋溫先高后低,控制在60--70℃之間,每鍋投三青葉1—1.5公斤,用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炒至足干。
采用復干機滾炒,將滾炒的溫度控制在70--80℃,投入25公斤左右的三青葉,高級茶的投葉量適當減少,直至炒至毛茶到足干后,茶葉下機攤涼,足干時間一般要求50分鐘左右。足干程度:足干茶葉減重率15%,水分含量5—6%。用手捻茶葉成粉末即可。毛茶出機后,稍經攤涼,即可密封包裝,上市銷售。
一、引進繁育推廣早芽無性系良種
用早芽、多毫無性系良種是開發名優茶的關鍵技術之一,因其品質好,提早開采上市,滿足了消費者搶先嘗新的需求,市場好,經濟效益高。各地在充分利用本地良種資源的同時,應積極引進繁育國家級良種如福鼎大白、大毫、烏牛早、白毫早、櫧葉齊等,做到無性系良種母本園、苗圃和生產示范園同步配套發展。
二、堅持合理采摘,推廣早采、嫩采和及時分批采技術
一是提早開園時間,當茶樹有5—10%的茶芽時即開園采摘。二是嚴格采摘標準,及時分批采。先采一芽一葉初展特級名茶,后采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一級名茶,最后采一芽二葉的二級名茶和優質茶鮮葉。切忌一把捋,采大茶,不采花果,不采老梗、老葉,不采馬蹄殼,不采齊頭梢。春茶期間一般每隔5—6天采摘一批,夏秋季氣溫高,芽葉易老化,應適當提高嫩度采摘,增加采摘批次,一般3—5天采一批,全年可采25批左右。特別強調春季和秋季多采多制名優茶。三是適時留葉采。由于茶樹是葉用植物,種植茶樹就是為了獲取量多質優的鮮葉,而葉片又是茶樹的營養器官,是制作茶樹養料的“工廠”,茶樹產量的90—95%來自光合作用。因此,采茶必須合理留葉,夏茶留一葉,秋茶留魚葉采為好。
三、加強鮮葉管理,保證鮮葉質量
鮮葉的質量是指鮮葉的嫩度、勻度、凈度和鮮度。必須做到鮮葉不損壞、不發熱變質。采下的鮮葉禁止用塑料袋和布袋盛裝。鮮葉運輸途中不能緊壓、曝曬。同時,要嚴格驗收,分級歸堆攤放。攤青間要求通風涼爽,避免陽光直射,保持清潔衛生,鮮葉攤放厚度一般15—20厘米為宜。為了散發鮮葉呼吸作用放出的熱量,降低葉溫,每隔2—3小時翻拌一次,在翻葉過程中,應盡量不損壞葉片,否則,會引起鮮葉局部紅變。尤其是雨水葉、露水葉經過攤放,散發部分自由水份,再進行加工,能提高茶葉的香氣和滋味。但攤放時間以5—6小時為宜,最多不超過10小時,攤放時間過長,會導致茶葉香氣降低,滋味淡薄,茶湯泛黃,葉底黃暗花雜。
四、殺青
1、殺青原則
(1)高溫殺青,先高后低。為了防止酶促氧化作用,殺青鍋溫必須掌握“高溫殺青,先高后低”的原則,使葉溫迅速上升到70℃以上,才有利于抑制梅的活性,達到85℃以上才能完全破壞梅的活性。防止產生紅梗紅葉。要求鮮葉入鍋后葉溫在1—2分鐘內達85℃以上。操作中,一般靠感觀,即以鍋底或筒體受熱后,白天可見鍋底或筒底發白,晚間可見泛紅,投入鮮葉后,聽到有炒芝麻似的爆聲即為殺青適溫,這時鍋的溫度約為260—280℃左右。在殺青的后期,應適當降低溫度,在200—150℃為好,否則易導致葉溫過高而灼焦,產生焦味。
(2)抖悶結合,多抖少悶。抖有散發青草氣的作用,悶有提高葉溫破壞梅活性和加速化學物質水解的作用。抖悶結合有利于優質綠茶的色澤和香氣的形成,以利形成翠綠色澤。
(3)嫩葉老殺,老葉嫩殺。因為嫩葉含水量較高,酶的活性較強,在殺青中所需要的熱量較多,受熱的時間也要長,若不老殺,不僅容易產生紅梗紅葉,而且在揉捻中汁液流失,斷碎茶增多,老葉水分含量相對少,纖維素含量高,若殺青過老,不僅易產生焦邊,而且條索也不易揉緊。
2、殺青技術
(1)手工殺青:用龍井鍋殺青,當鍋溫達到200℃左右(手離鍋底15—20厘米高感覺燙手)時,投入鮮葉1—1.5公斤。殺青時要炒得快,翻得勻,抖得散,撈得凈,做到高溫快炒,多抖少悶。經2—3分鐘左右,葉子水分已大量蒸發,應將鍋溫降低,再炒約1分鐘左右,等葉片失去原有光澤,葉色帶暗綠,柔軟如綿,緊握成團,青草氣消失,清香顯露,即為殺青適度,可迅速出鍋。對原料很嫩的殺青葉及時攤涼(最好用風扇吹散熱),以免變黃,以保持干茶有翠綠色澤。
(2)機械殺青。近年來,我省從浙江引進了6CST系列微型滾筒式殺青機,很適合名優高檔茶的殺青作業,工效高,質量好。6CS—60型、70型、80型滾筒式連續殺青機。這種殺青機有自動進葉輸送帶,殺青葉出口有吸風裝置,每臺每小時產量150—300公斤鮮葉。殺青時間4分鐘左右。這種機械,既可提高綠茶品質,又可提高工效,降低勞動強度和能耗。
(3)殺青程度: “嫩葉老殺”減重較大,一般減重率以40—50%,含水量以58—60%為宜;“老葉嫩殺”減重小,為30%左右,含水量以64%左右為宜。在生產上鑒定殺青程度的方法,通常通過感觀來判斷,適度的特征是:手握葉質柔軟,稍帶粘性,梗折不斷,緊握成團,稍有彈性,葉子失去光澤變成暗綠色,青臭氣散失,清香氣透出。
五、揉捻
1、投葉量要適當。要嚴格掌握各種型號揉捻機的投葉量,30型、40型、45型的投葉量分別為5公斤、8—10公斤左右。一般裝齊揉桶的4/5為宜。
2、揉捻時間和加壓輕重。揉捻壓力應掌握“逐步加壓,先輕后重,輕重交替,壓力適度”的原則。特級殺青葉揉捻時間為15—18分鐘,開始時5分鐘不加壓,輕壓5—6分鐘,最后5—7分鐘不加壓,一、二級殺青葉,揉捻時間為20—30分鐘,開始5—8分鐘輕壓,重壓10分鐘,最后5—7分鐘不加壓。總之,揉捻時間和加壓輕重要根據芽葉老嫩和殺青程度靈活掌握,看茶揉茶。
3、揉捻程度。總的要求是:一、二級葉子的成條率達80%以上;三級以下的成條率在60%以上。細胞破碎率一般為45—60%,茶汁粘附葉面,手摸上去有滑潤粘手感覺為揉捻適度。揉捻葉經解決篩分后要立即進行干燥,切勿久放,以免葉色變黃,甚至變紅,影響品質。
六、干燥
1、二青。近幾年,一些茶場引進浙江6CHW系列微型茶葉烘干機,進行各類名優高檔茶烘干作業,毛火、足干均可,因有熱風爐配套,網帶式結構,分層送風,連續作業,其操作便利,外形美觀,烘后茶葉品質好,深受茶場歡迎。很多茶場仍采用八方復干機滾炒二青,該機滾筒轉速每分鐘28轉為宜。溫度控制在120--140℃(即滾筒停止轉動后,瞬間筒體局部有些泛紅,或投入揉捻葉后,有炒芝麻似的滋滋聲)。一般投入揉捻葉20公斤左右,滾炒二青時間30—45分鐘左右。
2、三青:二青葉都應攤涼回潮。對高檔扁形茶,然后再手工鍋炒,鍋溫75℃左右,先高后低,每鍋投二青葉1—1.5公斤。投葉后用手回轉朝一個方向輝炒。
普通茶可采用滾筒式瓶式炒干機炒三青,當滾筒溫度達100℃左右時,投入25公斤左右的二青葉,滾炒30分鐘左右,出機攤放,此階段是緊條的關鍵時刻。投葉量增加,三青時間延長,條索較緊,色澤灰綠,香氣高而欠鮮爽,投葉量少,三青時間縮短,茶條欠緊,色澤翠綠,香氣鮮爽。因此,在生產中要靈活掌握。三青葉減重率為25—30%,含水量為20%,達七、八成干,此時,手捏茶條不會斷碎,有刺手感,為三青葉的適宜干燥度。
3、足干。手工輝鍋:鍋溫先高后低,控制在60--70℃之間,每鍋投三青葉1—1.5公斤,用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炒至足干。
采用復干機滾炒,將滾炒的溫度控制在70--80℃,投入25公斤左右的三青葉,高級茶的投葉量適當減少,直至炒至毛茶到足干后,茶葉下機攤涼,足干時間一般要求50分鐘左右。足干程度:足干茶葉減重率15%,水分含量5—6%。用手捻茶葉成粉末即可。毛茶出機后,稍經攤涼,即可密封包裝,上市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