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茶外形卷曲如螺、白毫顯露,香氣清香襲人,滋味爽口,是茶中的珍品。碧螺春茶長期以來都采用手工精細制作,有相當的技術難度,因而難以大批量生產。從1996年起,杭州市茶葉研究所與南京市機械研究所合作開發碧螺春成形機,并同時進行機制工藝研究。現經過雙方4年時間的共同努力,研究試驗工作已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機制碧螺春茶的生產成本僅為手工制作的1/3,工效可提高4—6倍,機制產品的質量也比較穩定,機制的經濟效益相當顯著。下面就碧螺春茶機制技術作一介紹。
(1) 鮮葉采摘與攤放 鮮葉原料以福鼎、翠峰等多茸毛品種為佳,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鮮葉采回后應及時薄攤于蔑席上(最好是攤放在貯青間的篩網架上并用鼓風機吹風),攤至葉色轉暗、青草氣散失、手捏鮮葉有柔軟感為適度。
(2) 殺青 采用6CST-30型滾筒殺青機,筒內溫度140℃左右,投葉量20kg/h以上。殺青要求:殺勻殺透,宜適當偏“老”(有利于揉捻成條)。出葉后應立即薄攤并加吹風冷卻,以保持翠綠色澤。在攤涼的過程應揀去黃片、碎片及其它雜質。
(3) 揉捻 采用6CRW-型揉捻機,每桶投葉量(殺青葉)15kg左右,不加壓或后期輕微加壓,揉捻時間30min左右。揉捻要求:揉捻要充分,要保持芽葉完整。
(4) 初烘 采用6CHW系列微型烘干機或電熱烘箱,熱風溫度120℃左右(電熱烘箱溫度可稍低一些,有100℃左右即可)。烘至手捏成團不結塊(松手能散開)、稍有觸手感為適度。初烘后當即將茶葉薄攤開來并用輔助吹風散熱。攤涼的目的:一是保持良好的色澤;二是使茶葉個體內水分趨于一致,以利于下一工序的失水成形作業。
(5) 成形提毫 這是形成碧螺春茶外形特征的關鍵工序。成形提毫采用6CPD-80型或6CPD-40型碧螺春茶成形機。當鍋溫達到80℃左右時即可投葉。投葉量及炒制成形時間:80型每鍋投葉10kg左右,炒制時間為30min;40型每鍋投葉2kg左右,炒制時間25min左右。鍋內設有吹風裝置,可及時散發水汽,有利于保持茶葉的綠色特征。另外,80型成形機也可以按以下工藝操作:每鍋次投葉量5kg,炒制10min后迅速薄攤吹涼,然后兩鍋攤涼茶呸并作一鍋再炒制10min,出鍋后再次透風散熱,等待足火烘干。在成形提毫工序,最重要一點是要嚴格掌握成形提毫時間,時間過長會導致茶葉色澤變黃、白毫脫落,時間過短則外形不夠卷曲。
(6) 足火 足火選用的烘干機機型與初烘相同,熱風溫度以60℃—80℃為宜。在烘干過程。茶葉應輕翻、勤翻,以保證受熱干燥均勻一致。烘至茶葉色白起霜、手捻茶葉成碎末即可。出烘后攤涼、裝箱,等待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