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精制的目的:一是改進內質(主要提高香氣)以適合消費者的需要;二是整形剔雜(剔除梗、片及夾雜物等)劃分品級。整個精制過程都是圍繞這兩個目的而進行的。烏龍茶精制全過程,須經過3個車間的10多道工序。
一、原料的收購與拼配
烏龍茶主要以內質為主,毛茶收購一般都要開湯審評。不同地區,不同品種的毛茶品質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毛茶收購評定等級后,要按地區、品種、等級和季別進行分別歸堆。歸堆后,要進行水分的測定,以利于倉儲保管。目前,一般要求含水量不超8.5%,超過9.5%的要復火。
毛茶原料要進行拼配后付制。烏龍茶拼配付制的原則是:根據原料的品質特點,在充分利用原料的基礎上,依不同地區的毛茶品質特征,進行多等級拼配付制,單等級按批收回。采取多等級付制,單級收回,主要在于可以減免半成品的分號儲存,并在減少號頭茶的同時,還有利于簡化工序,避免反復的篩分。但是,如果在操作時,流量控制不適當,機械工藝性能不能很好發揮時,則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毛茶拼配在烏龍茶精制過程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二、篩分與風選
1、篩分投料。篩分投料必須均勻,才能滿足機械的最佳負荷。投料不勻,不但浪費人力、物力,而且影響生產率和生產效果。這是由于烏龍茶外形條索緊實壯結,梗長且彎曲,在振動下料時,茶與梗、茶與茶間的阻力較大,不易淌出。因此,要達到均勻下料投放,茶斗不能盛滿茶葉,同時茶斗的振動頻率要低,振動板的安裝傾斜度要比紅、綠茶的相對大一倍左右。這樣,才可能減少阻塞,以利下料均勻穩定。
2、滾筒圓篩和平圓篩的分號。毛茶經滾筒圓篩機(采用圓孔篩網,效果比方形的好,但生產效率稍低)分出:篩頭、一號、二號、三號茶。篩頭茶的特征是梗長,茶條肥壯或團狀茶較多,因而它直接經風選去除輕物質,再經跳躍式抖篩機直接取梗,篩網配以長方孔和方孔相間為宜。據安溪茶廠試驗,用這種篩網,取梗率可達63%左右,可以減少付揀量,減輕揀剔負擔。一號、二號、三號茶分別經配不同篩網(圓孔)的平圓機分出粗細。分出的茶為一上、一中、一下、二上、二中、二下、三上、三中。三下茶又經一臺配以24孔的平圓機分出五號、五中茶。五號、五中茶,經機械揀出茶梗和去除夾雜物后,即可待烘焙。其余號茶進入風選工序。其篩分流程見附圖。
三、風選與揀剔
風選機選別出輕重和雜質物。目前,采用的六口吸風式風選機,據試驗,在烏龍茶精制上較為適合。但是,若遇機械聯裝、下料不勻等,亦會影響風選效果。經風選機處理后,子口茶和沙頭茶單獨用人工處理,后再經風選,再過一次電揀,即可送揀場人工揀剔。
風選后的正茶,進入跳躍式抖篩機進行取梗。一般都配以2層篩網,下層篩網孔比上層緊半孔。此工序要特別注意使流量適當、均勻穩定,在同樣的振動頻率和振動幅度下,據測定,流量適當的取梗率,要比流量偏大的提高5%以上。跳躍抖篩機出來的上口茶是正茶,需再反復1至2次,爾后,進入手揀工序。二口茶的茶、梗比例是相近的,經階梯式揀梗機處理,取出三口茶及碎未后,梗的含茶量小于40%,做成二號梗。底口再經處理后,梗的含茶量小于20%的,由人工揀剔,使其含茶量降至小于3%,做成一號梗。
手工揀剔。有一些梗中還夾有正茶,需要人工輔助揀出。對烏龍茶來說,其目的主要是處理正茶中的梗和片以及夾雜物。茶片主要是指一些死紅條、赤黃條的重質茶條,還有一些可揀可不揀的赤色條等。
四、精茶拼配與火功
經揀剔的各號茶及碎末對照標準樣按一定的比例進行打堆拼和,然后進行烘焙,烘焙是形成烏龍茶品質的關鍵,其質量的高低,通常反映在審評術語上的就是指火候的輕重。有人把茶和火候比喻成君與臣,可火候是影響烏龍茶質量的重要因素。對烏龍茶烘焙,一般要依照不同等級的茶葉,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進行烘焙。如雨天烘同級茶的溫度就比晴天的要高。一般而言,高級茶低溫慢烘,低級茶高溫烘焙。春茶比夏茶烘溫低,秋茶居于春夏之間。這樣有利于發揮和保持其香氣和滋味,以適應烏龍茶的“春水秋香”(即既有春茶的滋味又有秋茶的高香)的獨特品質風格。
經烘焙的烏龍茶要經冷卻散熱,以免產生悶熟現象,影響其鮮爽的香氣和醇和的滋味。攤涼后即可勻堆裝箱。但此時應特別注意碎茶粉末的產生,以免碎、末茶增多,出現返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