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青:烘青是綠茶類的一種條形茶。70年代中期前,紹興生產烘青不多,1979年諸暨由紅茶轉產烘青,產量增多,遂成為我市的主要茶葉產品這一。80年代中后期,年產烘青最高達7600噸,90年代后產量減少。烘青精制后稱茶坯,多用于窨制花茶。烘青茶以條索細緊、勻直、芽鋒顯露,色澤綠潤,內質香氣清高,滋味醇或醇和,湯色淺黃清澈,葉底黃綠明亮為好。烘青的制造工藝同其它綠茶一樣,也是經過殺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只是干燥方法有所區別,用烘而不能用炒,故稱烘青。
殺青和揉捻的方法類似于珠茶初制。但殺青工序拋炒要多一些,悶炒要少一些,要比制珠茶時殺得老一些,即殺青葉含水量較珠茶殺青葉低一些。
揉捻同珠茶也有不同之處。一是時間長,二是加壓重。揉捻加壓嚴格掌握“輕、重、輕”的原則,開始不加壓,到葉子初步卷曲成條,葉汁部分揉出時加壓,由輕到重,由重到輕,交替進行。加壓過早,往往造成干茶條索松、扁、碎。嫩葉要輕揉,時間要短些,老葉加壓要重一些,時間可揉得長些。較老葉子不易揉捻成條,要分二次揉捻,中間解塊分篩,篩面葉復揉。
烘干:分毛火和足火,中間要攤涼。一般應用 手拉百葉式烘干機,毛火、足火均在這種烘干機中進行。烘干機分為幾層,每層均可攤葉,鼓風機將熱風送到烘干機,操作人員先在上層均勻撒放茶葉隔一定時間自下而上拉動手柄一次,使上層茶葉循序落入下層,以稍感觸手為毛火適度。再攤涼使茶葉回軟,葉內水分重淅分布,有利于進一步干燥;足火時,降低進風溫度,但撒放的茶葉可厚一些,按照毛火時的方法,烘至干度符合要求,即完成烘青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