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雙版納大渡崗茶葉實業總公司的茶葉生產基地為“農業部南亞熱帶作物名優基地”。多年來,該總公司一直致力于高效生態茶園的培育,早在1988年,該總公司的“無公害茶園優良生態模式研究”成果便通過了省級鑒定。其茶葉產量是全國平均公頃產量的4.2倍,產值是全國平均公頃產值9270元的3.9倍,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該總公司營造及鞏固無公害優良生態茶園的主要做法是:
一、堅持茶園大覆蓋。利用橄茶配套的優勢,年施放在茶園上的谷草和雜草達到1.5噸/畝以上,營造“海棉田”。這樣做不但可對茶園起到保水、保土、保肥,增加有機質,調節地表溫度和消滅雜草的作用,而且為生物群落提供了棲息和繁殖的場所。
二、杜絕施用農藥激素。嚴禁茶園施用農藥及激素,保護和繁衍了茶葉益蟲種群,以形成一個生物群體互相均衡的良性循環生物圈。
三、勤采控蟲,減輕危害。茶葉開采期間通常情況下,每4至5天輪回采一批次,每輪茶為7批次,全年可采7輪茶共49批次左右。通過勤采,把習慣在芽頭上、嫩葉上產卵的害蟲如黃薊馬小綠葉蟬、茶芽蟲等的蟲體(蟲卵)及時帶走,大大地減輕了蟲害,保證了下一次茶芽的生長茁壯。
四、種植遮蔭樹,營造優良的生態環境。幼苗期種木豆遮蔭,開采期用橄欖及臺灣相思樹遮蔭,每畝的棵數為6至10棵,另外在茶園的周邊種林。這樣,從茶林、橄林、膠林、林帶入手,為茶葉生產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也為吸引害蟲天敵,鳥類等益蟲聚居,為搞好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礎。
五、密植免耕。每畝種植茶樹4000株左右,由于合理密植,茶園覆蓋度大,樹底下的土壤濕潤,環境清涼,有利于昆蟲的繁殖生長。
六、增施有機肥,少施化肥。通過采取每年施放豬糞尿等有機肥12噸/畝等措施進一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活力,提高茶樹抗逆能力。
七、加強管理,定期修剪。每年茶葉采摘結束后,對茶園進行深修剪,修剪高度比上年的剪口提高2至3厘米,減少蟲源,控制蟲害。此外,通過修剪,還可以把剪下來的大量枝葉就地回田覆蓋于茶行內,作為有機質的補充原料,可大大增強肥力,促使茶葉高產優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