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茶是烘焙前的重要步驟。對茶的整體結構需要有相當程度的判別與評定能力,透過識茶的步驟,對茶的主體結構的認知將更加慎密,才能有助烘焙前之規劃能力。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影響茶湯特質的幾個化學成分分析有那些:
1、氨基酸:
甘之源,香氣的前趨物。
2、糖類:
甜之源,焦糖香之基礎。
3、果膠質:
質之源,與糖類、氨基酸類的總和,是茶質厚重的指針。
4、兒茶素類:
澀之源。
5、咖啡因:
水活性的動力。苦之源。
以上五個化學成分,在茶改場的課程中,已有充分的說明。今天個人想再提的是,感覺上,與茶的制作和烘焙似乎不因其含量低、卻影響很大的兩個成分:
1、水分:
在鮮葉上,水分占有75%左右的比重(依老、嫩度有別),但茶葉自身留用不多,都只是通過而已。然這樣的一「過客」,卻也不白吃白住;在生長階段,它幫助了光合作用,也促使了體內各成分的形成、累積、運轉與分配。在茶的制作(水分是媒介)與烘焙(水分是導體)上,更是發揮了其最大、也最后的功能,之后才身退。其從鮮葉排出的方法是以滲透蒸騰的輸送方式為之,先后次序為先葉肉、再葉脈、柄、莖(莖 a 柄 a 葉脈 a葉肉a體外)。是以茶的制作與烘焙的設計與規劃,均不能忽視此項特性。
2、脢:
脢是一個重要的催化劑。在制茶上,綠茶是采高溫,迅速破壞脢的活性。紅茶則給予適當的條件,激化其活性。烏龍茶則事先壓制、后激化,再破壞其活性。這個特性在烘焙上亦有其思考與應用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