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30日電(記者潘治)喝茶,是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了。然而或許當你品飲各種香茗之時,卻不會想到千百年來深受人們喜愛的茶葉,從種植生產到制作包裝,已經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各種新科技手段正在推動傳統制茶業發生變革。
專家在最近舉行的聯合利華全球茶葉研究中心與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研發及人才培養合作啟動儀式上介紹說,借助于許多高科技手段,傳統的制茶業正呈現出新的面貌。
聯合利華全球茶葉研究中心負責人菲爾埃文斯博士對新華社記者說:“傳統鑒別茶葉質量好壞的方法,主要是依靠經驗,從色、香、形、味等方面進行鑒別。而如今我們運用一些諸如生物學、化學的高科技手段對茶葉進行定量、定性分析,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與傳統鑒別方式得出的結果相吻合。”
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所長梁月榮教授介紹說,統計數字顯示,國際茶葉貿易量從1946年的不足40萬噸發展到2003年的約140萬噸;全球人均年茶葉消費量從1940年的196克發展到2000年的506克,“這首先得益于大量高科技運用在茶葉作物的培育、種植等過程中。”
此外,在茶葉的沖泡飲用方式上,高科技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埃文斯介紹說,為符合歐美人愛喝冰水的飲食習慣,他們開發出一種“冷沖”紅茶。這種茶用冰水就能沖泡,不會喪失顏色或者口味,而且還省去了冰鎮的繁瑣。
梁月榮教授說:“茶葉中的茶多酚、茶皂素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輻射、降血脂等保健功效,而結合高科技手段,在提取、保留這些有益健康的成分的同時,生產出各種瓶裝、紙包裝的茶飲料,以及含茶的冰激凌、糖果、糕點等,不僅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而且還大大提高了制茶業的經濟附加值,延長了產業鏈。”
埃文斯說:“生物技術的發展同樣給制茶業帶來了很大的發展機遇,結合其他一些先進的科技手段,傳統制茶業正在經歷著巨大的改變。茶葉的研發已經不僅僅停留在被動的采摘、處理、烘干等傳統工藝流程上,更進入了結合消費者口味與需求以及風俗習慣,主動進行各種新型茶葉飲料、食品開發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