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茶園灌溉與排水
在我國有關茶園保水、灌溉和排水等方面的記載,為時久遠。唐代韓鄂《四時纂要》記載:“旱即以來泔澆”,雖然用淘米水只能作小面積的茶園澆灌,但由此提出了茶樹在干旱時需要灌水的技術措施。南宋葉夢得到《避暑錄話》中談到茶樹對土壤的適應性時,也提到了茶樹需要灌溉。清代,茶園的土壤保水抗旱技術又有發展,清代宗景藩《種茶說十條》明確指出:“又每年五六月間,須將旁土挖松,芟去其草,使土肥而茶茂,但宜早不宜遲,故有五金,六銀,七銅,八鐵之說。”又說:“如旱干,宜用水澆之。”杞廬主人在《時務通考》中也談到:“種茶之地,每年須用鋤鋤浮其土,鋤后用干草密遮其地,使不生草來萊,則其樹茂盛。”它針對我國長江中下游產茶區的氣候特點,提出了要在伏旱來臨前,對茶園及時松土澆水,翻埋雜草,并用鋪草覆蓋茶園,這些都是茶園保水抗旱的有效措施。對茶園的排水枝術,古代也早有記載,唐代時,已有對茶樹種植時要選擇易排水的土壤及有利地形等大量論述,不指出了茶園土壤積水對茶樹生育與茶葉品質的危害性。但在古代、由于受到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茶園水分管理技術仍較粗放、落后。
20世紀中期,特別是近十多年來,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茶園水分管理技術進展較快,初步掌握了茶樹的需水特性,茶園灌溉方法除了原來廣泛采用的地面流灌外,噴灌、滲灌等灌水技術亦在茶葉生產中得到應用。
生產實踐表明,茶樹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對水分的需求十分迫切,特別是在生長季節,只有在適宜的水分條件下,才能使茶樹在正常的生長和發育。但在我國的主要產茶區大都有一個干旱季節,有的還伴隨著高溫。在高溫缺水的情況下,茶樹易遭旱熱害,直接影響茶葉產量與品質。但水分過多,排水不良,茶樹又易遭濕害,同樣生長不良。因此,要想多產優質茶,就要根據茶樹的需水特性,茶園及時適量地進行灌溉和排水。
1、茶樹的需水特性
茶樹生育對溫度的要求較高,它喜歡生長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需水量較大,且要求水的分布與茶樹各階段的需水量相適應,據研究,茶樹每生產1克干物質,需要蒸騰水量300-385克,一般要比其他木本植物需水量大;茶樹經濟產量的耗大量更大,據統計,每生產1公斤鮮葉量,需要耗水近800-1000公斤。例如,在杭州畝產200公斤干茶的茶園,全年就需要降水量近960-1200毫米。但由于受氣候條件、土壤肥力等生態環境與生育階段以及田間栽培技術措施的影響,茶樹的需水量差異也較大。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點與規律:
第一,茶樹需求量和當地的氣象因素的關系較密切。一般成齡茶園的需水量部是隨氣溫和蒸發量的提高而提高的。這和茶樹自身在一年中各階段的生育進程及其機體生理代謝功能,也是基本一致的。
第二,茶樹需求量隨茶樹樹冠覆蓋度增加而提高。覆蓋度大,雖然土壤水的蒸發量減少了,但茶樹根深葉茂,蒸騰強度提高,產量增加,根系層的土壤水消耗量也增加,特別是在高溫干旱季節表現更為突出。
第三,茶樹需求量與土壤溫度正相關。在田間正常持水量范圍內,土壤含水量多,土壤水勢高,有利于促進茶樹水分代謝,增加土壤表面的蒸發能力,使茶園日平均耗水量增加,這在旱季中灌溉茶園表現最為明顯。
土壤水分是茶樹生理與生態需水的主要來源,又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茶樹生育關系密切。茶樹的芽葉生長強度、葉片形態結構及其內含物的生化成分等指標,均以土壤相對含水率80-90%為最佳,而根系生長則以65-80%為好。在適宜的土壤溫度下,茶樹生長旺盛,體內含水量一般約占全株重量的60%左右,幼嫩芽葉含水率可達80%左右,光合作用等生理代謝功能增強,物質代謝趨向合成,有利于體內干物質的積累,使芽葉萌發快,數量多,嫩度好,內含物豐富。特別是鮮葉中氨基酸與多酚類物質的增加,對形成成香濃味醇的紅綠茶品質都較有利。但如果在旱季,當根系層土壤含水率降到田間持水量的60%左右,工伴有高濕與干燥的空氣時,茶樹體內水分代謝很易失調,葉細胞容易產生質壁分離,破壞細胞透性,葉綠體失去正常生理功能,光合作用受到抵制,物質代謝趨向分解,體內干物質的形成與積累減少,導致芽葉萌發生受阻,鮮葉產量與品質均要下降。實踐證明,凡旱季灌溉,使土壤溫度保持在田間持水量的70-90%的茶園,無論是鮮葉還是加工后的成品茶,其品質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的甚至比對照提高一個級。產量增加更顯著,一般可比對照增加30%以上,經濟效益較高。
但茶園土壤水水過多同樣有害,會使土壤物理性狀變劣,土壤空氣減少,削弱茶樹根系呼吸和吸肥、吸水能力。時間稍長,茶樹新梢生長受到抑制,結果形成茶樹濕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