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茶樹修剪方法
茶樹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中,具有不同的生長習性,對不同年齡時期的茶樹,由于修剪目的要求不同,因此修剪的方法也不一樣。
(1)幼齡茶樹的定型修剪
茶樹在幼齡時期,有明顯的主干,隨著樹齡增大,主干生長勢逐漸減弱,側枝生長勢相應增強,樹型逐漸向灌木型方向發展,一般自然生長未經修剪的茶樹,分枝較稀,樹冠幅度也難以擴大。幼齡茶樹修剪的目的是促進側芽萌發,增加有效分枝層次和數量,培養骨干,形成寬闊健壯的骨架,因此稱為定型修剪。定型修剪一般要進行三次,每次的高度和方法也不一樣。
第一次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型修剪在什么時候進行,要看苗木生長的高度而定。當一年生茶苗有75-80%長到30厘米以上時,即可進行。如果高度不夠標準,可推遲到第二年春茶生長休止時期時行。第一次定型修剪的高度,對今后分枝的多少和生長強弱有密切關系。修剪較低的,分枝較少,但由于養分集中使用,形成的骨干枝比較粗壯,修剪較高的,分枝較多,但由于養分分散使用,骨干枝比較細弱。一般而言,第一次定剪高度過離地面15-20厘米為宜。半喬木型品種如政和、云南大葉種等分枝部位較高,應剪高一些,灌木型品種,分枝部位低,應剪低一些。高寒山區上,土壤瘠薄,茶苗生長較差的,應剪低一些。
第一次定型修剪對茶樹骨架的形成十分重要,必須精細進行,確保質量,宜用整枝剪逐株依次進行。只剪主枝,不剪側枝,剪時不可留樁過長,以免損耗養分。剪口應向側傾斜,盡量保留外側的腋芽,使發出的新枝向四周伸展。剪口要光滑,切忌剪裂,以免雨水浸漬傷口,難于愈合。
第二次定型修剪:一般在上次修一年后進行。修剪的高度可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5-20厘米。如果茶苗生長旺盛,只要苗高已達修剪標準,即可提前時行第二次定型修剪。這次修剪可用籬剪按修剪高度標準剪平,然后用整枝剪修去過長的樁頭,同樣要注意留外側的腋芽,以利分枝向外伸展。
第三次定型修剪: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后進行。如果茶苗生長旺盛同樣也可提前。這次修剪的高度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0-15厘米,用籬剪將蓬面剪平即可。
上述三次定型修剪,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健壯的骨干枝,幼年茶樹經過三次定型修剪,樹冠迅速擴展,已具有堅強的骨架,即可適當地留葉采摘。第四年和第五年每年生長結束時,在上年剪口以上提高5-10厘米進行整形修剪,使茶冠略帶半弧形,以進一步擴大采摘面。茶樹五足齡后,樹冠已基本定型,即可正式投產,以后可按成年茶樹修剪方法進行。
目前,有些新建茶園沒有進行定型修剪,影響成園投產。這類茶園應當分別情況進行補剪。如果是播種三、四年還未修剪的,大部分茶苗已有3-4層分枝而且比較健壯的,可直接離地面35-40厘米處修剪;如果分枝少而細弱的,可離地20-30厘米處修剪。以后根據分枝情況,掌握適當高度再修剪1-2次,待養成較好骨架后,開始正式采茶。
(2)成齡茶樹的輕修剪和深修剪
成齡茶樹的修剪是在定型修剪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采取輕修和深剪相合的辦法,使茶樹保持旺盛的生長勢和整齊的樹冠采摘面,發芽多而壯,以利持續高產優質。
1>輕修剪 一般每年在茶樹樹冠采摘面上進行一次輕修剪,每次在上次剪口上提高3-5厘米;如果樹冠整齊,長勢旺盛,可以隔年修剪一次。輕修剪的目的是使樹冠采摘面保持齊而強壯的發芽基礎,促進營養生長,減少開花結果。我國江南茶區都在春茶發芽前進行,而在西南茶區以及沒有凍害的地區,則在秋茶停采以后進行。修剪宜輕不宜重,一般只剪去當年秋梢和小部分夏梢,保留大部分夏梢和全部春梢。如果剪得過重,會導致次年發芽遲,芽頭少,影響春茶產量。對花果著生較多的枝條可剪重一些,以減少養分消耗。
2>深修剪 經多年采摘和輕修剪,樹冠上面發生許多濃密細小的分枝,俗稱“雞爪枝”。這種雞爪枝的結節增多,阻礙養分的輸送,發出的芽葉瘦小,對夾葉多,會隆低產量和品質。所以每隔幾年,當樹冠上面出現這種情況時,必須進行一次深修剪,剪去樹冠上部10-15厘米深的一層雞爪枝,使樹勢恢復健壯,提高育芽能力。經過一次深剪后,繼續實行幾年輕修剪,以后又會出現雞爪枝,引起產量下降,可再進行一次深修剪,如此反復交替進行,可使茶樹保持旺盛的生長勢,持續高產。深修剪的時間,一般在春茶萌動前。為減少當年產量的損失,也可在春茶采后深修剪,留養一季夏季,秋季即可采茶。有的在夏茶后剪,留養秋茶,第二年早春伏旱的地區,不宜在夏茶后剪,以免干旱影響新梢的萌發和生長。
茶樹深修剪
輕修剪和深修的工具都用籬剪,刀口要鋒利,剪口要平整,盡量避免剪破枝梢,影響傷口愈合。
(3)衰老茶樹的重修和臺刈
衰老茶樹的修剪,應根據衰老程度,因地制宜,分別采取重修剪和臺刈的辦法更新復壯。
1>重修剪 適用于半衰老和未老先衰的茶樹。這種茶樹樹年齡不一定很老,但由于放松肥培管理或采摘不合理等原因,以致樹冠矮小,分枝稀疏,采摘面零亂,樹勢衰弱,雞爪枝多,芽葉瘦小稀小,多對夾葉,產量明顯下降,但其多數主枝尚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對這類茶樹,可采用重修更新復壯。重剪高度,一般是剪去樹冠1/3-1/2,以離地30-45厘米為宜,樹形較高,枝高不太衰老的,可剪高一些,樹形較矮、枝條較衰老的,剪低一些。如果修剪過高,達不到更新目的;修剪過低,則恢復較慢,在同一塊茶園中,修剪的高度就低不就高,使剪后整片高度大體一致。
茶樹重修 1、修剪前 2、修剪后
如在同一叢茶內有個別枯老枝,可先用鋒利的鐮刀割除后再修剪。
重修的時期,以茶樹休眠期為好。但半衰老或未老先衰的茶樹,為收獲一定的產量,可在春茶采后重修剪,剪后當年發了出的新梢不采摘,在次年春茶萌動前,在重修剪口上提高7-10厘米修剪,重剪后第二年起可適當留葉采摘,并在每年初春在上次剪口上提高7-10厘米修剪,待樹高達70厘米以上時,每年提高5厘米左右進行輕修剪。
對于沒有經過定型修剪,樹冠參差不齊,樹勢尚不十分衰老的舊式茶園,也可采用上述方法進行重修剪,然后輕修培養概冠。
2>臺刈 樹勢已十分衰老的茶樹,枝干枯禿,葉片稀少,多數枝條夾失育芽能力,產量很低,有的枝條上布滿苔蘚、地衣、根系也已大部枯黑,吸收能力很差,即使增施肥料,也很難提高產量。對這類衰老茶樹,應當實行臺刈更新,從根頸處剪去全部枝條,促使抽生新枝,形成新的樹冠。臺刈的高度一般離地5-7厘米為宜,留樁過高,則發芽不壯,新枝纖細;過低則發芽部位太少,新枝數量少,臺刈以采用圓盤式臺刈機為好,可免樹樁的撕裂,也可用鋒利的鐮刀,自下而上拉割,使切口呈斜面而光滑,以利不定芽的萌發。粗大的枝干可用手鋸或臺刈剪,切忌砍破樁頭,否則傷口腐爛,難以愈合和抽發新枝。
茶樹臺刈 1、臺刈前 2、臺刈后
有些茶樹,由于自然更新,從根頸處發出一些根頸枝,代替枯老的枝干,所以在一叢茶樹里往往有的枝條枯老,有的已是更新健壯枝。這種茶園,群眾常采用抽刈的辦法改造,剪去枯老枝,保留新生枝。
這樣就不影響當年的產量,為使樹冠整齊,擴大采摘面,可在抽刈后進行深修剪或輕修剪改造養成樹冠。
臺刈的時間,在早春為好。這時為茶樹的休眠期未期,根部積累的養分較多,能滿足新枝萌發的營養需要,而且初春臺刈,茶樹新枝的全年生長期長,有利于形成健壯的骨干枝,有些地區為照顧當年茶葉產量和收入,也可在春茶采后的5月間臺刈。
臺刈后發出的新枝,在一年生長結束后,離地40厘米左右進行修剪,剪后2-3年內逐年在上次剪口提高10厘米左右修剪,待樹高到70厘米以上時,每年按輕修剪的高度標準進行修剪。臺刈后發出的新枝生長旺盛,芽葉肥壯,但千萬不可采摘過早、過度,這是決定臺刈成敗的關鍵。一般臺刈后的一年生枝條不要采抽,第二年采高留低,打頂養蓬;第三年開始適當留葉采摘,這樣才能養成骨架健壯,蓬面寬廣,分枝適密的高產樹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