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茶樹栽培技術(十四)

   日期:2016-08-29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67    
(四)茶園土壤與管理
土是茶樹的立地之本,也是礦質營養元素的源泉,茶樹生長發育過程中所需要的水分也主要來自土壤,因此,土壤中的水、肥、氣、熱條件及其變化,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茶樹的生長及產量和品質的形成。
1、茶園土壤類型
我國種茶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土壤類型繁多,是宜茶土壤資源最豐富的國家。
(1)棕壤型茶園土
棕壤型茶園土主要分布在山東半島、魯中南及魯東南沿海一帶,西北與非宜茶的褐色土接壤,南與黃棕壤相接,由于這類型土壤主要在山東,因此,常常被稱之為山東棕壤或棕色森林土。在它成土過程中受到暖溫帶半濕潤和半干旱氣候條件的交叉影響,在剖面中出現30-40厘米厚的棕色心土層,故稱“棕壤”。這種土壤粘粒凝聚作用明顯,鐵鋁雖有積累,但富鋁化作用不強,水云母和蛭石是該土壤指示性粘土礦物。土壤磷、鉀含量豐富,有機質含量較高,呈弱酸性反應,PH為5.0-6.5。鹽基含量受母質影響很大,在酸性晶巖、硅質巖和變質巖上發育的土壤,鹽基含量低,PH值也低,適宜種茶。而在誠心玄武巖、石灰巖等發育的棕壤,鹽基含量高,PH值大,不宜種茶,因此,當地群眾說“沙石山可種茶,青石山上不能種茶”,就是這個道理。
棕壤型宜茶土,一方面受當地干、冷氣溫的影響,另一方面受成土母質性質的限制,因此,一直未能很好開辟種茶,直到20世紀中期才開始利用這種茶。過去民間傳說山東蒙陰縣棕壤地帶的沂蒙山區有茶,但實則是假茶。明人陳師在《茶考》中已作辯辟,說“世以山東蒙陰縣山所生石蘚,謂之蒙山茶,土夫亦珍重之,味也頗佳,殊不知形已非茶,不可煮,又乏香氣,茶經所不載也”。另據《農報》記載,1940年日人山毫一氏在山東膠濟路北緯36o以南的曠野中發現大茶樹,后被稱之為“茶樹爺”。這是否確切,后人沒有考證。山東棕壤真正開始種茶,是60年代開始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科技人中員和山東是以第四紀紅粘土母質發育的“低丘紅壤”為主,其中以鄱陽湖、洞庭湖、吉泰、金衢等盆地分布最為集中,其中以當地茶農稱之為“紅筋泥”的宜茶土最有代表性,它常常與第三紀紅砂巖發育的紅沙巖交錯分布。紅粘土發育的低丘紅壤,質地粘重,透水性差,土層淺薄,肥力低,是我國當前低產低質茶園集中的地方。近年來,通過廣大科技人員和茶農的共同努力,經過改土肥培之后,面貌已有很大改觀,出現了許多大面積的高產優質茶園。
(4)黃壤型茶園土
黃壤型茶園土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山區的熱帶及亞熱帶高山由,其中以四川、貴州為主,云南、廣西、廣東、臺灣、福建、湖北、江西、浙江和安徽山區也有相當面積的零星分布。它主要是在濕潤的亞熱帶生物條件下形成,但成土熱量條件比紅壤要少,而水分條件比紅壤要高,這些地區霧日多,而日照率幾乎要比紅壤形成過程低30-40%,全年雖有干、濕季之分,但土壤含水量變化不大。所以,雨多霧濃,溫度大而均勻是黃壤形成的重要條件。所謂高山云霧茶,其實大多產自然壤型宜茶土或紅壤向黃壤過渡的黃紅壤土。
由于黃壤型宜茶土終年處于云霧繚繞,日照弱,溫度大,寒暑、干濕變化小的環境之中,植被茂密,生態條件好,土壤富鋁化作用比紅壤弱,游離的氧化鐵在高濕條件遭水化,呈多水氧化鐵形態存在,因此,剖面中呈現一層黃色和蠟色的心土層,故稱之為“黃壤”。黃壤型茶園有機質豐富,土層深厚,有明顯的淋溶作用和表潛作用,鹽基含量低,交換性性鹽基含量5-15me/100克土,飽和度為15-50%,PH為4.5-6.0,交換性酸為4-10me/100克土。在花崗巖、片麻巖、砂巖、砂頁巖等母質上發育的黃壤型宜茶土,土層深厚,質地砂壤,土體疏松,透水性強,有機質含量量,礦質養分含量多,是最適茶樹生長的好土壤。生產的茶葉芽葉肥厚,質濃氣香,色綠味甘,屬上品茶。有許多在民間傳頌的高山云霧茶,如江西廬山云霧茶、浙江雁蕩毛峰、貴州貴定云霧茶、福建武夷巖茶、以及安徽毛峰、四川蒙山的蒙頂茶等等,大多出自宜茶黃壤土或者它的過渡性土壤之上。
但是也有發育在第四紀紅土上的宜茶黃壤土,主要分布在貴州高原及川黔間部分山地上,土層深厚,質地粘重,透水性差,礦質營養成分少,有機質含量低,理化性質差,當地農民稱之為“死黃泥”。這種宜茶土在貴州的湄潭、遵義和仁懷等地都有集中成片分布。它與低丘紅壤宜茶土一樣,屬低產低質茶園土,急待改良。
(5)赤紅土型茶園土
赤紅土壤茶園土主要分布在我國南亞熱帶雨林區,其中廣東的西北部和東南部,廣西的西南部,福建、臺灣的南部及云南西南部等低山和丘陵上最為集中,發我國著名的蓮花山、云開山、十萬大山及南嶺山區等都有大片大片的赤紅土型宜茶土壤。這類宜茶土早在唐代以前就已開發種茶,在《茶經》中已有記述。
在赤紅土上種的茶樹,主要用來生產紅茶及烏龍茶等,其中著名的有“粵紅”、“滇紅”、“鳳凰水仙”等,而且赤紅土也是我國許多野生大茶樹生長的重要地方,是我國寶貴的宜茶土壤之一。
赤紅土型茶土是在南亞熱帶濕潤條件下形成的,在其成土過程中富鋁化和脫硅化作用比紅壤要強烈,鋁大量富集,鐵進一步氧化,剖面中常有一層“赤紅”色的心土層,淋溶作用強烈,鹽基遷移率高,兩極分化嚴重,鹽基只有1-2me/100克土飽和度只有10-30%,酸性強、PH4-5.5,粘土礦物以高嶺土為主,磷、鉀含量低,有機質分解快。茶園施用磷、鉀、鎂及微量元素,對改善茶葉品質有明顯效果。
(6)磚紅壤型茶園土
磚紅壤型茶園土墳要分布在我國海南省和廣東省的雷州半島,云南的西雙版納,臺灣的南部及廣西十萬大山南麓的東興一帶,地處熱帶雨林區,是我國華南茶區主要宜茶土壤資源,也是生產紅碎茶的重要基地。馳名中外的普洱茶主要出自磚紅壤型宜茶土之土。
磚紅壤宜茶土是在熱帶高溫濕條件下形成的,母質的富鋁化和脫硅作用比赤紅土更為強烈,質地粘重,粘土礦物以高嶺土為主體。并含有三水鋁石和赤鐵礦。鹽基飽和度低,一般只有20%以下,酸性強,PH為4.5-5.0鋁、鐵高,鈣鉀鎂低,兩極分化極為明顯,缺鎂常常成為茶樹生長的障礙因子之一。母質對磚紅壤宜茶土的成土圾重要影響,在酸性巖上發育的磚紅壤,心土一般呈黃棕色或淡棕色,含沙達30-50%,土性好,是種茶的上土;而石灰巖和基性巖發育的磚紅壤,心土一般呈磚紅色,質地粘重,粘粒含量高達50-80%,土埸板結,通透性差,是種茶下土;而硅質巖發育的磚紅壤,含沙率高達60-70%,透性好,但土壤貧瘠,保水能力差,是種茶中土。
磚紅壤宜茶土沖刷嚴重,淋溶強度大,礦質營養元素高不平衡,加強水土保持季平衡施肥管理,對于在紅磚紅壤上種茶至關重要。
(7)酸性紫色土型茶園土
酸性紫色土型宜茶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湖南、江西丘陵,浙西及福建省的浦城、三明以西和龍巖地區丘陵盆地上。屬非地帶性隱域型宜茶土。它主要是在酸性紫色砂頁巖、紫砂巖和紫色頁巖上發育而成,土體呈紫紅色或棕紫色,酸性反應,PH5.5-6.5,土壤肥活,養份含量高,質地壤性,沙粘比約為1:1,是茶樹生長的好土壤。據湖南省茶葉學研究所研究,紫色板頁巖上風化而成的壤質紫色土,由于物理性質好,養分含量豐富,無論是茶樹長勢,還是茶葉產質都比紅壤要好。據福建農學院用“鐵觀音”在紅壤、紫色土和赤紅土上進行品質比較試驗,結果表明,在紫色土上生長的鐵觀音品質最好。所,酸性紫色土型宜茶土壤是我國高產優質茶的重要土壤資源之一。
(8)湖土型茶園土
除山地、丘陵以外,在江南的一些河相、湖相的沖積平原上也有大量的宜茶土壤分布。這種土壤主要是河、湖、海的沖積物,在長期淋溶后逐步發育而成的酸性潮土型宜茶土。由于沖積物和地形不同,土壤性質差異很大,質地沙、粘不等。這種宜茶土一般較肥沃,土層深厚,水分條件好,但鹽基含量高,PH值大,地下水位高,根病多,常有濕害,加上生態條件不如高山,因此,茶葉品質差。如我國著名的武夷山烏龍茶,產于山由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巖茶品質明顯優于洲茶,所謂洲茶就是指潮土上生產的茶葉,但潮土茶園一般離村近,管理精細,肥料多,通過改土,一般極易獲得高產。
總之,我國宜茶土壤資源豐富,種類繁多,肥力不等,茶樹栽培和茶園管理必須因土制宜,區別對待,充分發揮各種土壤的優勢,用好、管好、保護好各種宜茶土壤。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