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茶園的建設
茶園建設是發展茶葉生產的基礎工作,百年大計,必須十分注意質量。
茶園建設對茶葉的產量和品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好的高產優質茶園,其效益一畝能超過十畝普通茶園。因此,新茶園建設應始終圍繞茶葉優質高產和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個中心問題進行,其內容包括園地選擇和規劃;茶園的開辟和種植,要做到農林牧相結合,山水路合理布局;同時也要考慮便于實現灌溉和機械化的要求。實施時,各地應根據實際情況,有所側重。
1、園地的規劃與設計
茶樹原產于亞熱帶溫暖濕潤的森林覆蓋地區,在其長期的生長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喜歡溫暖的氣候和酸性土壤的特征,因此應盡可能考濾在生態適宜區內發展茶園,并正確進行場地的規劃與設計,既要考慮茶樹對自然環境條件的基本要求,又要研究農業生產的整體布局。在規劃中需按照實際情況,對區塊的劃分、道路網、排灌系統、行道樹、防風林等的設置進行全面考濾。詳細調查種茶地段每個山頭的土壤、地勢、地形、水源和林木分布情況,繪制草圖制訂好綜合治理規劃。力求把茶、林、渠、道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既與整個農田基本建設規劃相聯系,又能適應機械化,便于茶園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茶園規劃設計的內容主要包括:土地規劃、道路網、排蓄水系統、防護林的設置等。
(1)土地區塊規劃
新墾茶園的荒山地形一般比較復雜,在準備開辟茶園的地段范圍內,往往山勢高矮、坡度大小、土壤條件和小氣候等都有差異。因此必須做好規劃,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凡是坡度在30度以內,土層深厚,土壤酸性,比較集中成片的地方,要劃為茶區,把宜茶土地盡量建成茶園;坡度過陡和山頂、山脊宜劃為林,牧區;居住點和畜圈附近比較平坦的地塊,可種植蔬菜、飼料等作物;溝邊、路旁和房屋前后要多種樹木。
茶區面積較大的,為了便于生產管理,應根據地形、地勢的具體情況,分區劃分,合理布置茶行和茶樹品種,注意經濟用地,修建房屋、道路和排蓄水系統,盡可能少占好地。
(2)道路網建設
為使茶園管理和運輸方便,應根據需要設置不同規格的道路。茶園的道路分為干道、支道和步道,互相連接組成道路網。干道是連接各生產區、制茶廠和場(園)外公路的主道,要求能運行汽車和拖拉機。一般路寬8-9米,縱向坡度小于6度,轉變處的曲率半徑不小于15米,能供兩輛卡車對開行駛。支道也是茶園劃分區片的分辦線,其寬度以通行手扶拖位機和人力車為準,一般寬4-5米。步道是茶園地塊和人力車為準,一般寬4-5米。步道是茶園地塊和梯層間的人行道,寬2-3米。實行機耕的茶園要留出地頭道,以供耕作機械掉頭之用。
地勢起伏不大的,最好沿分水嶺修筑干道,山勢較陡的宜在山腰扁下部修建干道,路面中間宜略高,兩旁要有排水溝,并修好涵洞,以免雨水沖毀路面。坡度較大處的支道、步道修成“S”字形緩路迂回而上,以減少水土沖刷并便于行走。坡度在10度以下的緩坡步道不必修“S”字形而可開成直道。總之,茶園道路的設置,要便于園地的管理和運輸暢通,盡量縮短路程、減少彎路。為了少占用地地,應盡可能做到路、溝相結合,以排水溝的堤作道路。據各地的經驗,道路以控制在占場地總面積的5%左右較為適宜。茶園開墾之前就要劃支道、步道的位置,然后邊開墾,邊筑路。如果修好梯地之后再筑路,就容易打亂茶行,毀壞梯地,造成損失。
茶園的劃區分塊常以道路為界線,目的是便于管理。可根據茶園面積及地形情況,將全部茶園地劃分為若干生產作業區,作為一個綜合的經營單位。每個生產作業區,又可按自然地形或地形有明顯變化的地塊分別劃分為若干片。每片以茶園面積大小,再劃分為若干片。每片以茶園面積大小,再劃分為若干塊。劃片是為了便于田間管理和茶行布置,如一個獨立的自然地形或一個山頭,可以劃成一片。在一片茶園中又分若干塊,這對茶園地塊的定額管理,以及產量、肥料、農藥等各項指標和措施的落實都是必要的。平地和緩坡地的茶園地塊,應盡可能劃成長方形或的近長方形,適當延長地塊長充,以利機械操作,確定茶園地塊大小,主要從茶園管理是否方便,地形條件是否復雜進行綜合考濾,一般以10畝左右為宜。
(3)排水蓄水系統
茶園多在山區,加強水土保持工作尤為重要。在山區和丘陵地區的茶園遇多雨季節,如不能及時排水,常常會沖垮梯級,流失表土;地勢低處又易漬水,造成茶樹濕害。所以設計新茶園時,水利設施既要考濾多雨能蓄,澇時能排,缺水能灌,又要盡量減少和避免土壤流失。根據多年來群眾的實踐經驗,掌握排蓄兼顧的原則,建立一套設有隔離溝、縱溝、橫溝沉沙坑、蓄水池組成的排水、蓄水系統、既可防止雨水徑流沖刷園土壤,又可蓄水抗早和解決施肥、噴藥用水,這樣就可變害為水利。
茶園溝道設置
1)隔離溝 又稱攔山堰、截洪溝,設在茶園上方與荒山陡坡交界的地方,其作用是隔絕山坡上的雨水徑流,使之不能侵入茶園,沖刷土壤。隔離溝深、寬各70-100厘米,橫向設置,兩端與天然溝渠相連或開人工堰溝,把水排入蓄水塘堰,以免山洪沖毀山腳下的農田。
2)縱溝 順坡向設置,用以排除茶園中多余的地面水。應盡量利用原有的山溪溝渠,不足時可再修一些。縱溝可沿茶園步道兩側設置,要求迂回曲折,避免直上直下;坡度較大的地方,可開成梯級縱溝以減緩水勢,防止徑流沖毀茶園梯坎和道路。縱溝的大小視地形和排水量而定,以大雨時排水暢通為原則,溝壁可蓄留草皮或種植蓄根性綠肥,以防水溝垮塌。縱溝應通向水池或堰塘,以便蓄水。
3)橫溝 又叫背溝,在茶地內與茶行平行設置,與縱溝相連。其作用主要是蓄積雨水浸潤茶地,并排泄多余的水入縱溝。坡地茶園每隔10行一條橫溝。梯式茶園在每臺梯地的內側開一條橫溝,溝深20厘米寬33厘米左右。在較長的橫溝內,每隔3-4米筑一小土便或挖一個小坑,以便攔蓄部分雨水,使之滲入土中,供茶樹吸收利用,并,并可減少表土隨水流失,做到小雨不出園,大雨保泥沙。
4)沉積坑 是指在縱橫溝中每隔1.6-3.3米挖一個沉沙坑,深、寬各30-45厘米,長60-70厘米。其作用是沉沙走水,保土保肥,并可緩減緩水流速度,如果坡度陡、水量大、土質疏松,應多挖一些沉沙坑。在橫溝和縱溝交接處以及梯級縱溝的流水降落處,都要挖一個沙坑。道路兩側縱溝中的沉沙坑要錯開位置,以免影響路基的牢固,大雨后要經常把沉沙坑中的泥沙挖起,挑回茶園培土。
5)蓄水池 供茶園施肥、噴藥、灌溉之用,一般每5-10畝茶園要有一個蓄水池。水池與排水溝相連接,進水口挖一個沉沙坑,以免池內淤積泥沙,最好在水池附近修一個肥料池,以便取水漚泡青草肥,對于規模較大的茶場或茶園,還應修建山彎塘堰,以保證生產和生活用水。山彎塘最好設在地勢較高的地方,以便于自流灌溉。
地下水位高的茶地,要開排除積水的水溝。這種水溝有明溝和暗溝兩種,明溝溝深要超過1米,暗溝則在1米以下的土層中,按照自然地形,有石塊或磚塊砌成。有的地方在上述砌溝部位,鋪上卵石或碎磚頭,隔離地下水,達到排水良好的目的。
排水、蓄水系統要有一個整體規劃,使各組成部分互相聯系貫通,做到能排、能蓄、能灌,以發揮最大的效用。
(4)防護林
茶樹種植防護林可以保持水土,改善小區氣候,冬季減輕大風和嚴寒的侵襲,夏季增加空氣濕度,減少茶地水分的蒸發,有利于茶樹生長,提高茶葉產量和質量。
防護林一般種在茶園周圍、路旁、溝邊、陡坡、山頂以及岙口迎風的地方。防護林的樹種要以高干樹和矮干樹要搭配,最好選擇能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生長較快的和有一定經濟價值的樹木。一般采用杉樹、油茶、桉樹、油桐、烏桕、女貞、香樟、棕櫚等作為防護林木。夏季日照烈,常有伏旱發生的地區,還應在茶園梯坎和人行道上適當栽種一些遮蔭樹。但不可栽種過密,更不能種在茶行里,樹冠應高出地面2.5米以上,以免妨礙茶樹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