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yǎng)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制茶技術:黃茶制造過程的理化變化

   日期:2016-08-29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237    
黃茶與嫩度相當?shù)钠渌桀惐容^,其葉綠素總量比綠茶稍低,而葉綠素a,b之比值稍高。這除了嫩度因素外,與悶黃過程有關,可能是因為悶黃對葉綠素b的破壞程度比葉綠素a大。黃茶與綠茶中氨基酸含量差異不明顯,組分以茶氨酸、谷氨酸最多,而與白茶相比,黃茶和綠茶的氨基酸總量明顯偏少,這說明長時間萎凋有利于蛋白質水解為氨基酸,而悶黃對氨基酸總量影響不大。綠茶中多酚類化合物含量較黃茶高,這是因為悶黃中多酚類化合物自動氧化減少的緣故。黃茶中君山銀針的多酚類化合物含量僅為12%,比蒙頂黃芽少2/3,只有霍山黃芽、鹿苑毛尖含量的一半,除鮮葉因素外,主要是由于悶黃程度較重所致。黃茶中茶黃素類和茶紅素類物質含量分別為0.1%和4.1%左右,并不比綠茶高。據(jù)研究,用嫩度相似的鮮葉,分別制成炒青綠茶、黃大茶和黑毛茶,其黃烷醇類物質含量是依次遞減的.黑茶減少最多,綠茶最少,黃茶介于二者之間。各種兒茶素的減少趨勢也大致相同。這就從化學變化的角度,進一步說明了黃茶是綠茶與黑茶之間的一個過渡性茶類。
下面以黃大茶為例,來說明黃茶制造過程的理化變化。
(1)葉綠素的變化
葉綠素是不穩(wěn)定的化合物,在黃茶制造中受熱化作用引起的氧化、裂解、置換等反應影響而遭到破壞,致使綠色物質減少,黃色物質更加顯露出來,這是黃茶呈現(xiàn)黃色的主要原因。據(jù)測定,黃大茶在制造過程中,葉綠素總量中有60%受到破壞。殺青過程破壞最多,其次是堆悶、初烘過程,而拉毛火和拉足火過程破壞甚少。
(2)多酚類化合物的變化
多酚類化合物也是影響黃茶品質的一類主要物質,在炒制中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而減少。其中,黃烷醇類的總量要減少3/5以上,這主要是因為含量最多的(一)-EGCG減少了近70%。尤其是堆悶工序中黃烷醇減少最多,幾乎占減少總量的一半。各種兒茶素中,(一)- EGC減少最多,其次是(一)一EGCG這種減少主要是在熱化作用下較長時間的非酶促氧化所引起的。
黃烷醇類在炒制中氧化而大量減少,但水溶性多酚類化合物總量減少并不多.據(jù)測定,黃大茶中水溶性多酚類化合物含量,干毛茶與鮮葉相比,下降很少,這說明多酚類化合物在熱作用下的非酶促氧化與酶促氧化性質不同。由于黃茶經過殺青,蛋白質凝固變性,與多酚類化合物氧化產物的結合能力減弱,不像紅茶發(fā)酵那樣,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產物與氨基酸大量結合而沉淀。特別是在干熱作用下,掌握適當溫度,不僅能使香氣發(fā)展到高峰,而且可使結合性的多酚類物質裂解,轉化為可溶性多酚類化合物,同時發(fā)生異構化,使黃茶茶湯滋味濃醇。
黃茶中水溶性多酚類化合物含量與紅茶、綠茶相比,低于綠茶而高于紅茶。據(jù)測定,一級毛茶中,屯炒青、黃大茶、祁紅的可氧化總量(TOM)是依次下降的。黃大茶的嫩度比屯炒青、祁紅差,可氧化總量比屯炒青少是不難理解的,但比祁紅多,這就說明黃茶的氧化程度不及紅茶,而比綠茶要深。
黃茶中水溶性多酚類化合物雖然在制茶中保留較多,但滋味仍較醇和,這是因為一方面多酚類化合物氧化減少,另一方面由于熱化作用,黃烷醇類發(fā)生異構化和熱裂解,簡單黃烷醇類增加所致。
(3)其他物質的變化
在黃茶炒制過程中,糖類和氨基酸含量都有顯著變化。這些物質的轉化,對黃茶香氣、滋味起重要作用。淀粉隨著炒制過程減少,其中一部分可能轉化為可溶性糖。而可溶性糖總量也呈現(xiàn)出減少趨勢,但氨基酸的含量明顯增加。氨基酸既是茶湯滋味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香氣的一種先質。在熱的作用下,糖與氨基酸結合形成糖胺化合物,參與茶葉芳香物質的組成。黃茶通過熱化,揮發(fā)性醛類含量增加,構成黃茶香氣的重要組分。在熱作用下,低沸點的芳香物質揮發(fā),使具有良好香氣的芳香物質顯露出來,也都是黃茶香氣形成的原因。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lián)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