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茶樹種植技術,史無稽考。相傳太平天國運動以后,溫州人楊虎,率領一批溫州人來到宜興南部山區開山種茶。其方法是挖穴點種茶籽。廿世紀50年代初尚留存的茶園多為當時種植的,這些老茶園都是叢栽,每叢間距2~2.7米,甚至3米有余,行距大,空地多。每畝預計240叢,少則100多叢。行間多間種山芋、麥子、豆類等作物。茶樹任其自然生長,樹高有的超過人高,采摘十分不;有的因采摘過度,樹冠矮小,產量低,畝產粗茶25-30公斤;有的茶樹栽在樹木行間,缺株多,產量更低。
1928年前后,紀政綱由浙江引進茶籽,招聘浙江(余杭)、湖南(湘江)、安徽(廣德)等地茶葉生產能人在“茅麓公司”所在地金壇縣茅麓選擇土質較好的丘陵崗地發展茶葉生產,面積800畝。茶園布局為株行距1.7米×1.7米,呈棋盤式叢植,每畝種茶樹240叢左右。這是本省最早的茶園設計,抗戰爆發以后茶園荒蕪。
建國之初,政府發動茶農進行老茶園改造,主要內容是移拼補密,臺刈更新,退出茶園間作,深翻施肥。但由于習慣勢力很重,收效甚微。因此,從1952年起,政府采用以新促舊的方法,以新茶園的建設帶動老茶園的改造,由省農林廳負責規劃和技術指導,在丘陵山區新建茶場,試驗推廣了科學規劃、條播密植、扦插育苗、修剪施肥、合理采摘等技術,使江蘇茶樹栽培科學水平提高,在全國以“精細栽培”著稱。
一、茶園規劃設計
1952年,華東農林水利部撥款3萬元(折新人民幣),支持江蘇省在宜興籌建茶葉實驗場。是年以川埠鄉石龍山南麓、原芙蓉寺勞改農場使用的土地為場址,建設新茶園,面積150畝。1953年3月下旬,省農林廳組織建場工作人員抵達現場,邊建房、邊開荒、邊播種育苗。當年拓植茶園42畝,育苗36畝。其種植規格:直播茶園行距1.5米,叢距0.3米;移植茶園行距1.5米,穴距0.6米~0.7米,穴0.33米見方,4只角各栽茶苗1株。同時對房屋、道路、排水溝、行道樹等也進行了規劃設計,是本省第一個整體的茶園規劃設計。
1953年秋,省農林廳與省公安廳達成協議,在其所屬芙蓉寺農場,在原種植山芋、大豆、玉米、花生等農作物的土地上改種茶樹,辦成茶場,作為茶葉生產的示范推廣基地。當時規劃在芙蓉寺農場屏風山南麓地勢平坦處,設置縱橫區道和步道,把土地劃分成20多區塊,每塊面積50畝左右。區道寬6米,步道寬5米,便于通行馬車和拖拉機,道路延伸到自然溝漕,整塊土地區劃成棋盤狀,邊緣區塊20~30畝不等。路邊栽植杉木、苦楝等行道樹。茶行除小塊土地隨地勢作等高栽植外,都規劃成南北向,行寬1.5米,雙行單株條播,每隔10行茶樹,在茶行上種梨樹1行,每畝茶園種梨樹8株,作為遮蔭樹。按這樣的規劃設計,當年11月下旬即直播茶園720畝,品種為祁門櫧葉種。1954年秋冬繼續播種祁門櫧葉種茶園560畝,該場屏風山南麓1400余畝土地基本上按規劃設計建成了新型茶園。這是當時本省新建的規模最大的茶園。
1958年,新設立的省山區經濟作物局首先主持籌建宜興陽羨茶場,由山區經濟作物局的技術人員指導,借鑒芙蓉寺茶場的經驗,南京林學院師生負責場地測繪設計。根據全面規劃,合理布局,“宜糧則糧、宜茶則茶、宜林則林”的原則,選擇土層深厚通氣、排水保水性能良好、土壤酸性的地塊開拓茶園。茶園劃分區、片、塊,合理布置道路和排灌系統,種植行道樹和防護林。此后新建的宜興紅嶺茶場、宜興新街茶場在此規劃設計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在茶園路邊、溝邊種上行道樹,選用生長快、病蟲害少,材質好的杉木、檫木、苦楝等。每畝茶園一般種行道樹20~30棵,冬季擋冷風寒潮,霜凍明顯減少。夏季抗干熱風,降低溫度,增加茶園濕度。同時又為害蟲天敵提供棲息和繁殖場所,有效地改善了茶園生態環境。
1971年開始,南京林業大學開展了林茶間作茶園的規范設計與試驗研究。先后在本校下蜀實習林場、蘇州市太平果園、無錫縣塘崗山茶場、常熟縣虞山林場建立了林茶間作茶園,間作樹種有濕地松、柑桔、銀杏、水杉等。間作樹種配置方式有:(1)等距配置。在常規茶園中,隔5行茶樹栽1行樹木,每畝栽樹12~15棵;(2)小網格配置。每個網格3~5畝,株距3米~5米;(3)梯田茶園配置。一般根據間作樹種的樹高和坡面寬度決定配置方法,樹高10米以上,可隔1~2梯栽1行;樹高10米以下,每梯或隔梯栽1行,株距3米~5米。林茶間作改善了茶園生態環境條件,茶樹生長在樹木的蔽蔭下,芽葉持嫩性強,茶葉品質好。
1988年,常熟市虞山林場在維摩山區的低產馬尾松、杉木林分內對林木進行帶狀間伐,一般平均樹高5~6米的林分,間伐帶寬4米,保留林帶寬5~6米。4米寬的間伐帶內,種茶2~3垅,每垅采用雙行或三行種植,茶帶占林分總面積的40%~50%。這種配置的復合茶園,遮蔭度適中,茶苗栽植成活率高,茶樹生長旺盛,茶葉產量高、品質好。
由于林茶間作、果茶間作對間作樹種的選擇要求較高,因此,到1997年全省茶園大部分還是以溝渠、道路分隔田塊,部分種植行道樹和防護林的規劃模式為主。
二、種苗繁殖
(一)采葉留種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本省新茶園的大發展時期,茶樹種子奇缺,許多地方一方面繼續向省外引種,一方面采取采葉留種方法自留茶籽,并取得了茶葉茶籽雙豐收。1957年秋南京中山陵園管理處選擇了一塊28年生的采葉茶園,面積5畝,秋茶停采,并深翻重施基肥,每畝施人糞5噸,過磷酸鈣25公斤,翌年每畝收干茶52公斤,茶籽250公斤。1959年全省共計采收茶籽250噸,較1958年增長25%。這項以采葉為主,兼收茶籽的措施,一直沿用到至今。
(二)種子育苗
種子育苗在建國前沒有先例。1953年,江蘇省宜興茶葉實驗場在省農林廳建場技術人員指導下,開始茶籽播種育苗。當年播種36畝,苗圃畦寬1.2米,行距0.2米,開溝播種,每畝播茶籽50公斤,覆土約2厘米,覆土后蓋草,播后40~50天開始出苗,55~60天全部出齊,成苗率達90%以上。1954年春季移植38.6畝。茶籽育苗費工多,成本高,移植成活率又低,沒有推廣應用。
(三)扦插育苗
1955年,芙蓉茶場在省農林廳技術人員指導下,開始進行茶樹長枝扦插和根插試驗,一般插穗長15~20厘米,在精心管理下,成活率較高。但由于插穗難取,繁殖系數低,大量繁育苗木有困難。1958年,江蘇省派人到福建學習茶樹短穗扦插育苗經驗。1958~1959年,全省全面推廣短穗扦插育苗,面積達12000畝,其中宜興縣就扦插茶苗7702畝,產茶苗4億多株。在短穗扦插育苗中,宜興縣銅峰公社梅園大隊成績顯著,1959年受到國務院嘉獎。短穗扦插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發展新茶園的種苗,但由于大面積扦插所需插穗取自剛投產的生產茶園,大大影響了茶葉產量,所以1960年以后這種以生產茶園為采穗園的大規模種苗繁育方式就不再采用了。
60年代后期,隨著無性系茶樹良種的引進,短穗扦插又成為重要的育苗手段。為了縮短育苗周期,提高苗圃利用率,1977年宜興縣紅嶺茶場開始試用深秋塑料薄膜覆蓋苗床的扦插方法。在生長旺盛的母本園采摘春茶后,夏梢留插穗,9月底、10月初剪穗扦插,用竹弓架塑料薄膜覆蓋。早期光照強烈氣溫高時,用透光率30%左右的蘆簾覆蓋遮陰,并揭開畦兩端薄膜通風降溫,冬季氣溫下降后揭簾封膜保溫,至第二年四月揭膜,一般12—15個月茶苗即可出圃,比春、夏插縮短了3—6個月。深秋薄膜覆蓋扦插在全省得到了廣泛推廣應用。
為了進一步提高扦插育苗成活率,1981年,無錫茶葉研究所(現無錫市茶葉品種研究所)采用雙層黃色塑料薄膜覆蓋育苗。此法更好地滿足了茶苗對溫光和濕度的要求,減少管理人工,降低成本,避免了夏季茶苗日灼和冬季凍害死亡,使茶苗的成活率提高到92%,出圃率達72%以上。
80年代末,錫山市劉塘茶林場采用遮陽網取代蘆簾遮蔭,解決了蘆簾來源日益緊張的困難,同時因遮陽網可反復利用,又降低了育苗總成本,很快在全省普遍應用。
到1997年,全省無性系茶樹種苗繁育都采用了秋季短穗扦插,遮陽網覆蓋遮蔭,冬季薄膜覆蓋保溫方式。
(四)營養缽育苗
80年代初,針對茶籽直播出苗期常遇烈日干旱,茶苗大量死亡或因雜草叢生造成缺株斷垅,給茶樹早成園、早投產帶來困難,常熟縣綠山茶場等單位,借鑒棉花營養缽育苗技術,進行茶籽營養缽育苗。方法是:營養土配置后,裝入兩頭開口的圓柱形尼龍袋中,營養土取自苗圃地中的表土,加入適量磷鉀肥和水分拌和均勻使之成松軟狀態,中心留有播種穴,供茶籽播種,每袋播精選的茶籽1~2粒,一邊播種一邊將營養缽排列在苗床上,上面搭架蓋上薄膜,并注意通風降溫與澆水。整個苗期約3個月,一般于冬春浸種催芽的營養缽苗,到5月下旬就可移栽定植,比常規種籽育苗少一半時間,移栽不傷根,成活率在90%以上;營養缽茶苗根系發達,在夏季能抵抗高溫干旱,當年就能分枝,第二年就可定型修剪。并且成園快、投產早。常熟縣綠山茶場11畝三條植試驗田,每畝栽1萬苗左右,第三年每畝產干茶117公斤第四年達192.5公斤。
1988年金壇縣國營茅麓茶場采用早秋營養缽扦插,黑色遮陽網遮蔭,黃色薄膜適時封閉增溫增濕,次年晚春小苗帶缽移栽。該技術與同期常規短穗扦插相比,繁殖速度快1倍,成苗率達到78%左右,比常規育苗提高15%~20%,移栽成活率達85%~90%,當年平均苗高32厘米以上,經9個月的精心管理,到4月下旬茶苗高度達15厘米左右,就可帶缽移栽,移栽時將塑料缽脫掉,以利茶苗根系向四周伸展。由于營養缽播種和扦插育苗費工、技術要求高,沒有全面推廣。
三、茶樹種植
(一)種植方式
建國前江蘇茶樹種植十分粗放,只是利用林間空地或農用荒蕪地挖穴點種茶籽。如《四時篡要》所載:“開坎三尺,深一尺……每坑種六、七十棵子……相去二尺種一方……。”這就是老式叢植茶園。老茶區宜興縣的叢植茶園一般叢距1.3米~1.7米,行距2米~2.7米,每畝120~250叢,行間多間作山芋、小麥等糧食作物,由于采摘過度,茶叢矮小,覆蓋度只有30%~40%,茶葉產量極低,一般每畝只產粗茶25~30斤。蘇州洞庭山茶樹多數與果樹間種。一般于當年采種后即進行播種,也有在第二年早春雨水至春分播種。茶籽一般播種在新開辟果園的梯田坎邊,或果樹下間隙地,無規則穴植,間作果樹以枇杷、楊梅、柑桔、銀杏、柿、桃、梅為主,一般穴距1.7米~2米,穴深0.3米。播種時把所挖熟泥回到穴中,填滿27厘米左右,然后進行播種,每穴播種茶籽1飯碗,重約250克,播后覆土3~4厘米,覆土后再蓋2~4厘米左右礱糠或柴灰或壓石塊(防鼠、保濕)。待第二年清明前后茶籽萌芽時把石塊搬開,由于每穴播種茶籽較多,所以出苗齊,植株大。
建國后為使新茶園很快成園投產,開始改叢栽稀植為條栽密植。1953年,首先推廣單行叢植,行距1.5米×1.6米,叢距23厘米~33厘米,每叢播種茶籽5~6粒,每畝留苗3500~5700株,這種單行叢植茶園通過4~5年的肥培管理和修剪,一般7~8年每畝可產干茶50公斤,10年以上畝產可超過100公斤,比老式叢栽茶園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1953~1954年,宜興芙蓉茶場又率先將單行叢植改為雙行單株密植,大行距1.5米,小行距0.2米,株距0.08米~0.09米,每畝播種精選茶籽11000粒。播種前深翻0.25~0.3米,播種行深翻0.4~0.45米,再開寬0.4米,深0.2米的播種溝,打碎土垡,每畝施土灰(火燒土)1.5噸、過磷酸鈣15公斤作基肥,蓋土5~6厘米,耙平后按設計密度播下茶籽,覆土5~6厘米,面積達1400畝,雙行單株密植茶園五年生幼茶畝產即超出過50公斤。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發展的新茶園絕大多數是單行叢植和雙行單株密植茶園。
為了探索密植快速豐產,1975年春季,張志澄在宜興紅嶺茶場布置種植了9.8畝多行密植茶園試驗,其中8.8畝為單株6行,大行距1.5米,種植行寬1米,操作道寬0.5米,小行距為20厘米×33厘米。由于茶園群體數量增加,樹冠覆蓋度大,茶芽密度高因此表現了投產早、產量高、收益早、新芽萌發整齊、鮮葉質量好的優點。該試驗地第二年畝產干茶19公斤,第三年畝產干茶76公斤,第九年達最高峰380.4公斤。1979年該場又種植140畝單株3行密植茶園,三年生幼茶單產超過77公斤,趕上七、八年生的常規茶園產量。密植栽培技術很快在全省推廣,據統計1970~1982年全省新發展茶園78951畝,其中密植茶園38900畝,占49.3%。
由于種植密度在省內外爭議很大,1982年,省農林廳組織茶葉技術干部15人對密植栽培方式進行了專題考察,考察結果表明,盡管密植茶園建園投資多,但因投產早、產量高、質量好,經濟效益高出常規茶園,所以在條件具備時發展速生密植茶園,對壯大集體經濟,解決建設初期資金不足、增加茶農收入有積極作用。考察組肯定了茶樹密植速生是茶樹栽培上一項重要的技術改革。
從80年代中期到1997年發展的新茶園多采用多株單行、單株雙行和部分單株三行形式。
(二)茶園間作
建國前的老式叢栽茶園幾乎全部實行間作,間作物除果樹外,主要是山芋,還有玉米、大豆、花生、三麥、油菜等糧油作物,以解決山區農民自己的糧食問題。50年代初期,為了不減少糧食作物的收入,在發展新茶園時仍保留了幼年茶園的間作,但對間作作物和密度作了規定,幼年茶園不可間種高桿作物, 60年代初進一步明確,茶園中不得種植高桿大豆、爬豆、山芋、小麥、芝麻,可以種植矮桿大豆、綠豆、花生和部分中藥材,并要合理安排行株距。60年代末到70年代提倡茶園間作綠肥作物。隨著大部分茶園封行成園以及糧油生產土地產出率提高,80年代以后,茶園就很少間作了。
(三)無性系良種的栽植技術
70年代初,省土畜產進出口公司扶持每年從福建、浙江等省引進大批的無性系良種茶苗發展新茶園,但由于沿用種子苗移栽法,成活率不高,有的年份因伏旱成活率僅有30%~40%,挫傷了群眾發展無性系良種的積極性。1975年,無錫市大浮林果場于坡地采用低溝栽植法移栽福丁大毫無性系茶苗,在種植行上開深20~25厘米的種植溝,溝呈船底形,然后將茶苗栽在溝中,澆一次透水,上覆蓋松土,使茶苗根頸部低于地面10~12厘米,有利于降雨和干旱時灌溉水停留溝中,保持土壤水分。當年10月檢查,茶苗成活率達90%以上。80年代省農林廳在大力推廣無性系良種的同時,也推廣了坡地低溝栽植法,全省各地在應用中又根據各地情況,進一步發展為全面深翻,開好種植溝(溝深50~60厘米,寬60厘米),分層施足基肥,坡地低溝保墑定植,平地或洼地平溝防澇。句容縣高廟茶場拓植無性系良種茶園115畝,移栽茶苗采用開好種植溝、施足基肥、選擇壯苗、低溝栽植、糞水澆苗、留苗補缺等配套栽培技術,達到了一次成園。1991年農業部農業司領導來江蘇視察茶葉生產,親臨開溝栽植現場,對這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1997年國有茶場大規模更新改造時,這一做法被列入“技術指南”。
四、肥培管理
(一)重施基肥
建國前,茶園基本不施肥。50年代茶園很少施基肥。1963年省農林廳印發的培訓教材中提倡秋季施有機肥或有機肥加適量氮素化肥(每畝10~15公斤)作基肥,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秋冬基肥的用量、種類大大增加。1974年10月無錫市郊區大浮林果場在兩年生茶園的茶行間深翻26~27厘米,每畝施豬灰2.5噸,可可餅300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1975年12月又在茶行間深翻40厘米,每畝施雞灰、豬灰、豆灰10.5噸,過磷酸鈣50公斤;1976年11月,茶行間繼續深翻30厘米,每畝施雞灰、蠶蛹下腳1.8噸;1977年11月,茶行間深翻33厘米,每畝施雞灰1.3噸。通過四年重施基肥,1977年茶園正式投產,1978年在特大干旱的情況下,畝產鮮葉672公斤,折干茶168公斤,創造全省幼齡茶園的高產記錄。1978年在全省茶葉科技經驗交流會上作了介紹,從而使重施基肥的技術措施在全省推廣。80年代,茶場普遍在秋茶停采后結合深翻,開溝條施腐熟餅肥(菜籽餅)每畝125公斤,磷肥40~50公斤。宜興縣陽羨茶場每年秋冬深翻施肥,耕深25~27厘米,每畝施菜餅或可可餅200公斤,磷肥40~50公斤,尿素10公斤作基肥。1980年投產茶園1470畝,產干茶231.5噸,平均畝產137.5公斤。90年代,進一步優化了肥料結構,基肥以餅肥和茶葉專用復混肥為主,數量不少于150公斤/畝,為了來年提早開采,施肥時間大大提前,改冬施為秋施,一般在9月中下旬開始,10月份施肥結束,為來年春季增產打下基礎。
(二)分期追肥
50年代后期,部分茶園開始施用人糞尿和少量化肥作追肥,人糞尿多用在1~2年生幼齡茶樹上。60~70年代,隨著化肥工業的發展和高產穩產茶園的建設,茶園追肥次數和數量不斷增加,一般茶季追肥3~4次,肥料多為碳酸氫銨或硫酸銨。宜興川埠茶場(現無錫市茶葉研究所)在1969~1973年的五年中,每年追肥4次,即春茶前施催芽肥,春茶高峰期過后施春肥;春、夏茶結束后施夏、秋肥。全年畝施硫酸銨140~170斤,各次施肥數量比例為30%、25%、20%、25%。1995年以后,由于名茶生產大幅度增加,各地追求茶園早開采,因此追肥的時間、次數、種類、比例發生了很大變化。催芽肥時間提前至2月底、3月初,重點施足春茶結束后的追肥,并且增加了有機肥和復混肥的比重,由于很少采摘夏茶,夏茶后追肥一般不施,秋茶結束結合基肥,適當增加速效化肥,以增強茶樹御寒能力。
(三)噴施葉面肥和生長調節劑
除了根部施肥外,70年代有些茶場試用植物生長激素“920”、“赤霉素”等進行葉面噴施,促進茶芽萌發。80~90年代有些茶場為了提早春茶開采,提高春茶產量和品質,在春茶期間全面噴施葉面肥3~4次。肥料種類有硫酸銨、尿素、過磷酸鈣等大量元素,硫酸鋅、硫酸銅、硫酸錳、鉬酸銨等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等。施用濃度:大量元素為0.5%~1.0%,微量元素50~500毫克/公斤,稀土元素10~50毫克/公斤。用量以噴濕葉背為度,噴施時間在傍晚或陰天進行,噴施期以新梢萌發至一芽一葉初展時效果最好。鎮江地區茶科所(現無錫市茶葉研究所)于1982~1983年在春茶期噴灑濃度為1毫克/公斤三十烷醇加0.5%尿素,夏茶期噴灑濃度為0.5毫克/公斤三十烷醇加0.5尿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生產上沒有得到大面積應用。90年代以后,有些茶場在茶芽生長期間噴灑為茶樹專門生產的多功能復合營養液,如“T—愛農”、“LH—P農樂”、“茶葉素”“壯茶靈”、“一噴早”等。但應用面不廣,未在全省形成制度。
(四)種植綠肥
60年代開始,全省推廣茶園種綠肥,以解決幼年茶園肥料的不足。秋播綠肥有苕子、紫花豌豆、紫花苜蓿、蠶豆,播種期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苕子每畝播種1~1.5公斤,紫花豌豆每畝2.5~3公斤。春播綠肥有大豆、綠豆、大葉豬屎豆、印尼綠豆等,播種期在5月,播種量每畝2~2.5公斤,綠肥作物在盛花期及時刈割埋青。70年代,宜興一些茶場對已封行的茶園采用割草埋青的方式施用綠肥,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肥力。80年代以后,由于大面積發展新茶園,綠肥作物種子不足,化肥、餅肥、畜禽糞等肥源增加,茶園逐漸不再間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