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公害茶葉的含義:指該茶不含污染物質或者把公害污染物(包括農藥殘留、重金屬、有害生物等)的衛生質量指標控制低于我國規定的允許標準以內的各類茶葉產品,該產品要求對消費者的身心健康安全、無害。有機茶概念:按有機農業的原則和有機方式種植,在生產、加工過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化肥、農藥、添加劑等),不采用轉基因、輻射技術,經獨立的頒證機構認證合格,并頒發有機茶證書的各類茶葉產品。無公害茶、有機茶的關系與差別:①生產加工標準不同。②認證機構和管理方式不同。③認證機構的注冊商標、圖案標志不同。
一、生產基地建設
(一)園地的選擇
總的要求:選擇生態環境好、空氣清新、水源潔凈、土壤未受污染、周圍無污染源的地方作為為無公害茶葉生產與加工的基地。
1.空氣質量:符合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的一級標準。2.水質量:無公害茶園灌溉用水不受污染,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加工用水,必須達到《生活用水衛生標準》。3.土壤質量:基地茶園土壤要求土層深厚、有效土層達到60厘米以上,排水和通透性能良好,生物活性較強,營養豐富,耕層有機質含量大于1.5%,PH值4.0―6.0。并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二)園地建設
對于15度以下的緩坡地,規范建設茶葉栽植帶。坡度在15―25的山地,應建等高水平梯級園地。根據地形地貌設置道路、水系等。茶園修隔離帶或溝,茶園內道路(干道、機耕道)與排灌系統(溝、渠、池)修建緊密結合。
(三)茶樹品種選擇
主要推廣適合我縣生態環境的無性系茶樹良種。
(四)茶苗移栽技術:
1、茶樹苗木栽植前處理:出苗前離地20厘米對茶苗進行第一次定剪。
2、移栽時間:每年的9月-10月和2月-3月。最適宜時間為9月中旬。
3、種植方式與規格:單行或雙行條栽。單行條栽:行距120-150cm,窩距33cm,每窩1―2株,畝栽2000―3000株;雙行條栽:大行距150-200cm,小行距40cm,窩距40cm,每窩1―2株,畝栽4000―6000株。
4、茶苗栽植技術與苗期管理 按栽植規格――開栽植溝――施足底肥――規范放置茶苗――扶正苗木――覆土壓緊――澆灌定根水。栽植當年,抗旱保苗達到全苗,中耕除草、適時追肥、開展病蟲防治培育壯苗。幼齡茶園除草:嚴禁使用除草劑!
二、無公害茶園管理技術(地上部分、地下部分)
(一)土壤改良
種植綠肥(最好是豆科),在地上部分產量達最大時翻耕入土。茶樹行間鋪草(厚度5厘米以上,1~2年一次);茶園減耕和免耕。
(二)茶園施肥
1.基肥 秋茶后結合深耕,每畝施農家肥1.5――2.5噸,或用菜籽餅肥、商品有機肥150――300公斤,配合部分礦質肥料或微生物肥料,在10月中旬后,于茶行間開溝25厘米左右,施后蓋土。
2.追肥:在每年的春茶前和夏茶后,按150~200kg/畝的數量,將商品有機肥(有機液肥)堆腐后溝施并蓋土。或按20~30kg/畝的數量溝施尿素,并蓋土。同時按說明:無機葉面肥在采茶前10天施用,有機葉面肥在采茶前20天施用。
(三)茶園病蟲草害防治
①農業防治。清潔茶園,消除病原和蟲卵②生物防治,保護與利用天敵資源。③利用害蟲趨性,用物理機械方法防治。如誘殺、人工捕殺。④合理開展化學防治。選用低毒、高效、低殘留的農藥品種,盡量減少用量和施用次數,嚴禁使用劇毒高殘留農藥。⑤人工除草。
(四)茶樹越冬防護措施
1.越冬防護措施:①選用抗寒品。②茶園防護 幼齡茶園:采用培土法:11月初“小雪”前先培,春季退土“春分后至清明前”,略低于行間;投產茶園:搭防風障、蓬面撒草,要求蓋而不嚴。③農業技術措施防凍:深翻土壤,建立等高窄幅梯地茶園;推行雙行條栽種植,采取適密適矮的栽培技術;興修水利,營造防風林;加強茶園培肥管理,增強抗性。
2.受凍茶園的護理扶壯:在受雪災時要及時搖雪。①及時修剪,時間:早春氣溫穩定回升后,因地制宜修剪。②加強肥水管理:修剪后及時灌溉,早施有機肥。無公害茶園茶芽萌發后少量多次施速效氮肥,并適時配施根外追肥,效果顯著。③培養樹冠:合理修剪、采摘。
(六)茶樹修剪與采摘
修剪:幼年茶樹定型修剪與采摘 成年茶園常規修剪與采摘:輕修剪、深修剪、重修剪、臺刈。無公害茶園在修剪與采摘時應注意的問題:①對茶樹進行不同程度的修剪和合理采摘的同時,必須要有相應規范的栽培技術管理措施相配合,如,與施肥、防病蟲害。②應用各種修剪機械和采茶機械作業時,必須注意污染問題:一是機械用油,二是盛茶器具免污染。③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保持鮮葉完整、新鮮、勻凈,不得夾帶老葉、蒂頭、茶果等雜物,嚴禁捋采與抓采、掐采。盛裝鮮葉的器具要通風透氣,不得使鮮葉污染或變質。④采下的茶葉必須及時交付初制。
五、低產茶園的改造
A、園地改造:主要采用補植缺株,整修梯坎和深耕、鋪草、施肥改土、因地制宜的修改園道、排灌系統和植樹造林,改善茶園的生態環境。部分樹勢衰老、品種混雜的低產、低值茶園,宜改植換種,重新規劃無性系良種茶園。
B、樹冠改造,更新樹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