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制作過程,先給茶菁見曬柔性陽光,做適度萎雕,然后均勻放進室內空氣流通的笳笠架上,一盤盤平鋪著壘放,使之均勻接受流通空氣。如此,初受陽光萎雕過的茶菁經過一段時間就漸漸復蘇--因葉面吸取空氣中水分,進入葉內,發生有機作用,排拒出原存的「臭菁」。當的因空氣提供水分復蘇程度恰到好處時,復將笳笠架上平鋪的茶菁團聚起來,用手輕輕翻拌調理一番,再均勻平鋪放置原架上(看風勢,風向,注意門窗開啟大小調節)。如此手續三至四次。另一方面,自第二次開始,就要將兩盤笳笠合為一盤最后放在大敢湖里,給它適度發酵。(若逢秋涼季節,須加蓋棉布保溫)
每一次萎雕與復蘇的時間不同,程度不同,竅門全看茶菁「變菜」程度緩速,和用手觸摸茶菁的柔軟度差異,而施用不同工夫和力量的。這部分端賴制茶師傅的本領,其目的為給茶菁去蕪存菁--存香,留下完美茶質。整個過程,和孔老夫子塑造七十二弟子品格原則完全一致。隨時因環境人事,察顏觀色,施于機會教育,其工夫的細膩,幾乎可以說是人格塑造一般,又進入了藝術領域。
制好茶,要求天,地,人三才正。「天」講求好氣候,好陽光,好風向,風勢,還包括采菁晚露水的厚或薄一大串條件。「天」當然講求季節,每年春季采的,無論甚么茶樹,都較其它季節好。因為茶樹過冬,外受寒冬氣候約束,不長新葉,根部長期(三至五個月不等)吸取地中肥料,春一來臨,萌生新芽滿帶長期累積豐盈茶質,自然美好。這方面的美,各種茶樹又有不同,這也就是所謂「早種茶非上茶」;因為它知春太早,內涵不豐裕。如青心大冇種與青心烏龍種,二種為姐妹茶樹,為何制出來的茶有差別,主因由于二樹對春搶早,與稍遲一步;早來者搶春,雖然可以滿足渴望喝新茶的人們;遲來者本質渾厚,比搶春者顯得有內涵多了。鐵觀音茶所以被稱為茶中之王,因為他是等到滿春時節,方才輕步人間的呢!
我們也不要以為夏茶就不要喝了。夏茶泡出來的水苦,卻正合吾人健康之需;廣東人喝苦茶消暑理由在此。同時,懂得制好茶者,夏茶通常發酵要求重一點--去苦留甘些。秋茶清香,茶汁淺些,合大眾口味。冬茶略帶甜味,叫人回味一年有成之甜美。茶與人生相當有意思的結聯著,這大概也就是茶入人生的原因。這也許就是茶師們以人生為出發,經過數千年人性理解,努力調制出好茶的結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