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形名優茶是茶中珍品,因其優良的品質和獨特的造型深受消費者青睞。傳統的名優茶加工均系手工炒制,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作業,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質量不穩定,難以適應現代化商品生產的要求。機制已成為當前名優茶生產再上新臺階的突破口。我省針形名優茶種類較多,如桐廬雪水云綠、建德千島銀針、諸暨綠劍茶等,均深受消費者喜愛。
針形名優茶的機制工藝流程為:鮮葉攤放→殺青→冷卻→揉捻→初烘→攤涼回潮→整形→足干。
鮮葉攤放:一般攤放6-8小時,至鮮葉含水量68-70%時付制。
殺青:針形茶殺青多用微型滾筒殺青機。開機后開始加溫,等筒體進口約20厘米處溫度上升至120-130℃,手感到灼熱,出口溫度約80-90℃時投葉,殺青時間約1分30秒,殺青失重率控制在30-40%。觀察出葉口殺青葉是否殺透殺勻,調整投葉數量。臺時產量隨殺青機型號和鮮葉原料的不同而變化,30型滾殺機為:早春茶25-28公斤,夏茶35-40公斤,晚春和秋茶30-35公斤。40型滾殺機為:早春茶30-40公斤,夏茶70-100公斤,晚春和秋茶50-70公斤。
冷卻:為保持名優茶特有的色澤,出筒的殺青葉用風機吹風快速降溫冷卻,并及時攤開,切忌堆積,以免悶黃變味。
揉捻:針形茶大多不經揉捻。少數采用小型揉捻機進行不加壓揉3-7分鐘。
初烘:用小型烘干機進行薄攤快烘,進風口溫度控制在130-140℃,初烘時間3-4分鐘,失重率30-40%。
攤涼回潮:從烘干機出來的葉子應立即攤涼散熱,冷卻回潮15-20分鐘。
整形:呈芽形的針形名優茶用往復式理條機進行整形,溫度控制在100℃左右,投葉量60-80克/槽,必要時可加份量較輕的加壓棒,在不壓扁茶葉的前提下,可促使芽頭更挺直,時間5-8分鐘,待芽頭挺直即可出鍋。
呈松針形的針形名優茶多采用6CRJ-24型和14型精揉整形機,搓板溫度70-90℃,投葉量為14型3-4公斤/鍋,24型6-8公斤/鍋,時間40-50分鐘。制葉時,,在機械揉手的作用下逐漸被理直炒緊呈松針狀,待含水量降至10-12%時出鍋。
足干:已成型的茶葉需進一步足干,以利品質的進一步提高與貯藏。足干采用小型烘干機,進風口溫度控制在90-100℃之間。此時溫度不宜太高,否則會影響干茶翠綠鮮活色澤的形成,時間視上烘茶葉含水量的高低加以調整。一般烘至含水量達5-7%時下機,冷卻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