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無性系茶樹替代實生茶樹為茶葉高產優質奠定了基礎,但對不同無性系來說,完全具備優質、高產的“完美型”尚不多見。
目前,生產上一般將不同無性系采收的鮮葉分開加工,然后進行成茶拼配,或在種植時將不同特性的無性系茶樹有規律地混種在一起,混合采收鮮葉。兩種方法中,前者由于加工批次不同,在品質和外形上易產生不勻現象,或者由于自然災害對無性系茶樹生長勢的不同影響,造成鮮葉混合比例的變化,從而引起品質的改變。為此,肯尼亞茶葉研究所就不同無性系茶樹鮮葉經拼配后加工的紅茶品質變化進行了研究。
選用品質高、產量中等但發酵快的無性系6/8,品質差、產量低、發酵慢的無性系12/2,產量高、發酵慢的無性系S15/10和產量高、發酵快的無性系SC12/28為供試材料,進行不同鮮葉拼配比例對品質影響的試驗。結果表明,無性系6/8和12/2混合時,隨著6/8混入比例的增加,茶黃素、茶紅素、茶湯濃度及香氣指數均有增加,這兩種鮮葉混合后可以去除無性系12/2因發酵性差而產生的青氣;無性系S15/10和6/8鮮葉混合后,對成茶品質因子的影響較大,但在以一定比例混合范圍內,各項指標變化不明顯。一般情況下,不同無性系鮮葉混合后制成的紅茶品質趨于平均化,這為綜合利用不同種性的無性系茶樹提供了依據,同時也為提高茶樹的經濟效益開拓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