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稻田養魚”作為一種新型生態種養模式,在全省范圍內大面積推廣。結合“五水共治”水產養殖污染治理工程,我市計劃至2017年,推廣應用稻魚共生種養總面積3000畝,投入資金240萬元。
池塘稻蝦鱉生態共生技術模式將糧食生產引入到池塘中,以水產養殖為主,適合廣大水產養殖戶推廣運用,通過發揮生態共生效應,不僅具有節本增效、提高農產品產量、品質、增加經濟效益的作用,而且具有凈化池塘水質、減少水產養殖污染、增加糧食產量等社會、生態效益,符合現代農業、漁業發展的具體要求,是我市甲魚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具有巨大的研究與推廣價值。
我市2014年魚類產業提升項目承建單位京旺種養專業合作社,擁有豐富的池塘生態共生養殖經驗,今年準備在600余畝蝦鱉混養塘中種植“魚稻”(據了解,這種新型水稻由浙江大學利用現代誘變技術培育而成,稻株高度可達1.2米,葉片大而長,抗病蟲性好,每根稻節上可形成發達的水生根,種在1米多深的水里看起來就像蘆葦,故名“蘆葦稻”,經過審定為一種適宜魚塘種植的水稻品種,簡稱魚稻),將盛旭養殖精品園200畝面積作為試點基地,開展“魚稻”不同種植密度、不同插秧模式,不同種植形式;蝦鱉不同混養密度的稻蝦鱉合理共生探索試驗,爭取找到最適宜的池塘種稻技術模式。從而建立一種“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稻不施肥而茁壯生長”的生態共生效應,該技術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池塘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模式,是對稻魚共生技術模式的創新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