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11月27日,從廣東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達億魚苗場傳來陣陣抑揚頓挫的唱和,只見幾位養殖戶手持白盆,舀水點苗,并高聲唱數,音律極富韻味,據悉這正是九江漁民的傳統技藝——“數魚花”。當日,由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水產協會承辦的第二屆水產養殖傳統技藝大賽如期舉行,共有16位選手報名參賽,該活動還吸引了40多位協會會員前來參觀和交流。
據了解,早在明朝初期,九江地區就已有魚苗捕撈的歷史,經過數百年的流傳和改進,當地的漁民總結出一套獨特的裝撈魚花和培育魚苗的技術,有力促進了九江苗種產業的蓬勃發展。在產銷繁盛時期,九江魚苗不僅暢銷國內各地,甚至還遠供東南亞市場,一舉奠定了九江魚苗在國內苗種市場舉足輕重的地位。
民諺有云:“魚花,細如針,一勺輒千萬,唯九江人能辨之。”一直以來,勤勞智慧的九江漁民不斷將魚花養殖技術進行梳理和總結,大致已形成魚花裝撈、篩選分類、魚苗培育、買賣運輸四個步驟,主要包括預測、撇花、挑運、數魚花等多個十分講究技巧和經驗的養殖環節。其中,又以“數魚花”技藝極具特色,兼具實用性和趣味性,唯九江人深諳其道,并代代傳承,可以稱之為一大“絕活”,目前已成功申請為南海區區級非文化物質遺產名錄。
九江魚花傳統養殖技藝繼承人吳再才告訴記者,數魚花的原理是按倍數進行推算。以前用白銀作貨幣,72分為一蚊錢,因此數魚花也就按72的半數或倍數來計算,先將魚花分成一份一份,行內話稱之為“開側”,再取其中一份進行點數,最后換算即可。吳再才舉例,如果將魚花分成平均6份,然后取其中一份平均分成6份,再計數,這就是“開五毛錢側”,即開72的半數36。“開兩蚊側”就是開144即6×6×4。
數魚花看似簡單,實際上暗含頗多門道。本屆大賽選手關浩信表示,從成千上萬的魚花中開側,要講究手定眼尖,落盆分魚的手法需準確且快速,計數時以5條為單位逐一舀起,一邊高聲唱數成歌。整個過程十分考驗撈魚花師傅的手藝,快、準,好聽是數魚花大賽的評判標準。“以前九江人賣魚苗從不用稱,直接按條數計錢,十分公道。”他說。在比賽中,關浩信和他的隊友張芬良以11分47秒數完86940尾魚花,準確率達到98.9%的成績摘得桂冠。
南海區九江鎮水產協會會長陳杰明介紹,目前九江全鎮有魚苗養殖場約85家,年產各類魚花超過1000億尾,苗種的年產值達到3個億,當地已成功打造從親魚培育到產卵、孵化、育苗、包裝運輸、銷售的產業鏈,是全國著名的魚花產銷重鎮。他希望通過舉辦傳統水產養殖技藝大賽,能大力弘揚九江傳統漁業文化,同時擦亮“九江魚苗”這塊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