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蝦兵蟹將”住上“稻花屋” 江蘇相城探索生態種養新模式

   日期:2018-09-07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    瀏覽:395    評論:0    

  在相城區太平街道一片與陽澄湖相鄰的水稻田里,微風吹過,稻浪飄香,平靜的水面上,一只大個頭的大閘蟹“橫行霸道”地探出頭來。再過不久,這些與水稻共生的大閘蟹就會爬上市民的餐桌。近年來,相城區鼓勵農民積極探索“稻蝦共生”、“稻蟹共生”的生態種養新模式,將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結合起來,使稻田內的水資源、雜草資源、水生動物資源、昆蟲資源以及其它物質資源更加充分地被蝦、蟹所利用,同時,蝦、蟹的生命活動也將起到稻田除草、滅蟲、松土、活水、通氣和增肥之效。借助生態高效養殖,有力推動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養殖戶楊金新正是“稻蝦共生”、“稻蟹共生”生態種養新模式的積極實踐者。自小住在陽澄湖邊上的楊金新,因受到稻田養鴨技術的啟發,萌生了“為什么不能在稻田里養大閘蟹”的想法。在太平農服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他將自己承包的136畝水稻田劃出83畝作為試驗田,請來技術顧問,挖溝開渠。今年四月份,楊金新投入了七萬只蟹苗,七月中旬又在水稻田里投入了不少青蝦蝦苗。如今,田有河蟹初長成,個頭已經來到二兩以上,楊金新興奮地說,等到九、十月份,成熟肥美的大閘蟹就會自己從水底一只只爬上來了。

  在相城區,除了太平街道,渭塘農業示范園內也嘗試起了養蟹。示范園負責人介紹,今年三月份,園內在30畝稻田中投入了一萬五千個蟹苗,預計成活率在70%到80%之間,高于湖中養殖的存活率。由于大閘蟹生長對水質要求極高,在稻、蟹共生的種養模式下,不能施打農藥,通過手工除草,使用的飼料也是玉米片、帶魚等生態飼料。在生長過程中,大閘蟹會將稻田里的害蟲當作食物,其糞便又能為稻田增加養分,這樣產出的蟹肥美質優,稻米無公害高品質,可以說相輔相成。

  據了解,“稻蟹共生”、“稻蝦共生”的種養方式,有效提高了土地的產出效益,其經濟效益可達常規種養的五倍以上,切實為農民實現了增收。

  “以前純種水稻,畝均效益只有不到1000元。”在黃埭高新區三埂村,農民顧德寶正在查看眼前一片郁郁蔥蔥的水稻田,長勢喜人的水稻下面,舉著大鉗的小龍蝦正在自己的領地上“耀武揚威”,肥美靈活的鯽魚悠游自在地擺尾。自 2017年開始,顧德寶便在揚州大學生命科學院和三埂村相關負責人的專業指導下,開始嘗試稻蝦魚立體種養。“稻田里長大的小龍蝦和鯽魚,肉質更加健康和鮮美,十分搶手。”顧德寶算了一筆賬:一畝水稻田放50斤小龍蝦苗,起捕時能生長到200斤,在小龍蝦捕撈季節,按每斤25元的批發價計算,每畝水稻田的小龍蝦收入約5000元,加上稻米和鯽魚的收入,現在顧德寶每畝稻田的效益在1萬元左右,是純水稻種植的十倍。

  據了解,2017年,相城區水稻綜合種養總面積已達273畝,對水稻綜合種養工作下達的補貼資金達27.15萬元。在不施打農藥的情況下,發展稻蝦、稻蟹共生的立體種養新模式,有助于提高蝦、蟹的產量,又能提高稻米的質量,可以形成良性生態循環體系,是當前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整體效益的有效途徑。接下來,相城區將進一步充分利用全區水域面積達151.46km2、水面率達30.9%、水資源豐富的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鼓勵和支持農民創新創業,不斷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