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佳縣耕地少,以前種點東西只夠自己吃飽,基本沒有多余的出售。現在可大不一樣了,院子里就能搞種植,日子也越來越好,快進來看看。”8月30日,在佳縣烏鎮王家墕村,市科技特派員、王家墕科普示范基地董事長王向娃樂呵呵地對記者說。在他的引導下,記者走進了王向娃的農家院,只見群樹吐綠,蜂飛蝶舞,生機盎然,仿佛置身于一片綠色的海洋中。
土生土長的王向娃雖然學歷不高,但他不愿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沿用老一輩的方法種莊稼,每天日出而作卻只能勉強維持生計。他打定主意,下決心搞葡萄栽植,走發展庭院經濟的路子。
為了掌握葡萄栽植這門學問,十多年來,王向娃先后到過延安、長安、禮泉、扶風、楊陵等地參觀學習,基本掌握了葡萄栽植的相關技術。通過學習,王向娃對庭院栽植葡萄有了底氣,并建起了自己的葡萄園,培育了葡萄盆景。到了季節,王向娃的葡萄、葡萄苗和葡萄盆景一上市便成了消費者的搶手貨。
1996年向娃農業科技示范園開始建設,示范園現占地315畝,其中品種對比試驗基地80畝,研究試驗基地35畝,科技示范基地200畝;培育有棗、蘋果、葡萄、桃、李子、杏、梨優質果品7大類96個品種。尤其在紅棗的新品種引進、選育上他很下大力氣,先后引進、試驗了佳縣長棗、圓鈴、靈寶、贊新、梨棗、壺瓶棗、龍棗等十幾個紅棗新品種,最后選出佳縣長棗、圓鈴、靈寶3個適合本地氣候特點的優良品種,并對示范基地的棗樹進行了品種改良,改良后的棗樹產量和品質有了明顯提高,并將這一農業新成果在全縣推廣。
現如今王向娃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四季瓜果飄香,景致優美,深受廣大參觀者喜愛。示范園也因品種新、品質好、效益高成為全縣乃至全市農業經濟示范園的典范,一到收獲的季節經常是滿樹碩果累累,滿院人頭攢動。
示范園需要農民,為了給農民提供一個就地就業、學習技術的平臺,王向娃還建起了農業科技專家大院,從紅棗的栽植、施肥、整形修剪、采收、深加工、病蟲等自然災害的防治和農、林、畜牧、再就業等方面對農民進行了系統培訓,累計培訓3800多人次,94%的受訓人員都基本掌握了培訓內容,這些人員也成為了當地農業產業發展的技術骨干。王向娃因此也成為佳縣有名的農業科技致富能手和帶頭人。在他的帶領和幫助下,周邊鄉村的庭院經濟發展迅速,庭院經濟已成為這里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一條重要途徑。
經過幾年的努力,各種苗木果樹將王向娃家附近裝點得猶如一片綠洲,好似塞上江南,成為了當地家喻戶曉的“明星”。現在,他所服務的區域不斷向外輻射,培育的幾十萬株各種苗木已向外推廣到清澗、米脂、橫山、子洲、神木、定邊、佳縣等縣的十幾個鄉鎮,不僅增加了群眾收入、帶來了農村環境的改善和村容村貌的變化,而且還催生出農家院落循環經濟的大發展。各地的農戶紛紛慕名而來,希望能在自家也挖個聚寶盆,架起致富橋,走上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