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統計數據來看,我國水產品呈現先揚后抑的特點,上半年水產品市場基本平穩,分析全國省市水產品價格走勢看,雖然受經濟下行壓力以及政策環境的影響,名特優產品銷量減少,價格下降,但大宗品種交易仍然活躍,市場整體購銷兩旺。但今年下半年,大宗淡水產品將集中養成上市,按照往年的規律,價格也會有所下降,但由于生產成本不斷提高,預計價格仍將高于上年同期。名特優產品消費環境未見明顯好轉,生產如果沒有大的調整,價格仍將持續低迷。
據研究經驗,其實淡水魚價格每年都會經歷三月份低迷、夏季上漲的趨勢。三、四月份恰是每年清塘的時候,淡水魚都會有大量的上市,價格便宜;四、五月份以后,剛剛投苗的淡水魚正在成長期,出塘量少,價格自然就高。一直到八月份,隨著出塘量的增高,價格才會有所回落。但隨著伏季休漁的結束,新鮮海捕產品上市量將有所增加,預計下半年價格環比會有一定幅度的微降。
但價格也呈現不同特點,今年高檔水產價格普遍缺乏上行動力,大部分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而且越高檔貴價的品種降幅越明顯,比如鮑魚類產品,對蝦等,這也與當前整體的宏觀政策分不開的,中央反腐以及禁止公款吃喝送禮等風氣的整頓導致價格呈現下降趨勢,而且短期內也不會出現很大的變化。
相比之下,大眾類水產價格升溫,蝦類領漲。但同時也要注意,下半年,中低檔水產品方面、相對較好的天氣狀況為中低檔水產供應提供了良好條件,加上休漁期結束,大量新品上市,中低檔水產價格或者將逐步走低。
進出口貿易前降后升,尤其是出口貿易
這與當前整個國際經濟形勢息息相關,近兩年來尤其是今年,美國和歐洲經濟呈現了一定程度的復蘇,尤其是美國復蘇效果更加明顯,這些也體現在了水產品出口上。
研究資料發現,出口國家有了變化:過去幾年中國對東盟、香港、臺灣市場出口快速增加,傳統的日美歐韓市場出口占比逐年萎縮。但今年以來,隨著發達國家經濟穩固復蘇,中國水產品對其出口總體呈現恢復向好態勢,而東盟和香港市場則出現較大波動。
其中,美國、韓國市場明顯向好,上半年出口額同比分別增加10.33%和25.82%。對日本出口量增額減,和鰻魚單價下降有較大關系。歐盟市場持續復蘇,出口額已由一季度的小幅下降轉為小幅增長。香港和東盟出口量額雙降,出口額同比分別下降5.45%和18.49%。
而另據海關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水產品進出口總量414.03萬噸,進出口總額144.0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98%和5.06%。其中,出口量186.45萬噸,同比下降0.7%,出口額98.15億美元,同比增長2.3%;進口量227.58萬噸,進口額45.8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0.14%和11.51%。貿易順差52.3億美元,同比減少2.53億美元。
此外,中國加工貿易出口基本持平,一般貿易出口略增。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水產品一般貿易出口量125.17萬噸、出口額71.8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48%和3.58%。其中,貝類、羅非魚、小龍蝦出口量額雙增,墨魚、對蝦、蟹類、大黃魚出口量額雙降,鰻魚出口量增額減。
由于連續兩年養殖病害高發,南美白對蝦養殖產量下降,同時國內市場需求持續增加,中國成為周邊及南美白對蝦養殖大國爭相搶占的市場,中國已由對蝦凈進口國變為凈出口國,今年上半年對蝦出口量繼續大幅下降。羅非魚出口保持增長態勢,但增幅較一季度明顯回落。鰻魚出口形勢較一季度明顯好轉,出口價格略低于上年。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加快,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深入,中國的消費將會持續上升,以及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將有助于水產品的進口加快。
水產品行業發展模式悄然發生變化:向規模化要效益
中國水產養殖業在經歷了2012年的高速發展后,進入2013年以來,全國主要水產養殖品種的終端價格持續下滑,其中尤以北方地區的鯉魚、華南華中地區的草魚和羅非魚、華中華東地區的鳊魚價格下滑最為嚴重。由于行情的持續低迷,再加上養殖成本的上漲,養殖盈利空間被壓縮,導致了大面積養殖虧損現象。
據資料顯示,在2013年水產養殖行業低谷之時,大部分養殖戶盲目跟風,所采用的降低密度、減少投喂的方式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虧損的現狀。所以如何改變目前松散的養殖業現狀,加快發展養殖規模化,實現信息接收速度快,提高養殖戶效率,提高競爭力,正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目前,中國各省都意識到這一問題,紛紛出文件給政策支持水產品行業規模化發展,創新現代漁業經營機制,如江西省按照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經營要求,積極引導漁業龍頭企業、漁業專業合作社、養殖大戶、流通組織等組建產業聯盟,以“一品一業”為基礎,壯大加工型企業,培植銷售型企業,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形成“多品多業”的漁業產業格局;以漁業專業合作社為主抓手,引導培育數個經營規模大、服務能力強、產品質量優、民主管理好的“雙跨漁業專業合作社。
再如,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通過發展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組織,漁民自我服務、自我保護、自我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目前,全市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9個。
其中最為典型的為富錦市大勇泥鰍魚養殖專業合作社,年可繁育泥鰍苗上億尾,入社會員已由當初的幾戶發展到37戶。不僅可以統一提供泥鰍苗,還發展了萬畝稻田養泥鰍,而且,由合作社統一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統一收購包銷泥鰍魚。目前,產品主要銷往四川、江蘇及沈陽等地的經銷商,而且是訂單銷售,產品供不應求,成為漁業增效和漁民增收的好渠道。
水產品加工產業加速升級
水產品加工業是漁業捕撈和水產養殖的延伸,共同構成了水產業的三大支柱。
水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對于漁業的發展起著橋梁紐帶的作用,不僅是中國當前加快發展現代漁業的重要內容,而且是優化漁業結構、實現產業增值增效的有效途徑。
雖然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水產加工體系,但加工和綜合利用方面與世界水平相比差距還十分明顯,表現在水產加工業行業集中度低,經營者和勞動者的素質還有待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還比較弱,技改投入不足, 產品結構趨同,加上行業整體技術創新能力不強,行業自律性較差,部分企業內部管理還有待加強。
另外,水產業人工成本上升尤其是季節性用工荒現象突出,水產品加工行業出現勞動力短缺現象,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受到制約。
今年的加工產業升級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主要注重發揮各地龍頭企業的領導作用,比如整合資源,政府助推水產加工業的健康高效發展,建立加工基地, 增加漁業綜合效益。扶持加快加工示范基地、加工基地的建設,引進新設備采用新品種等等,鞏固和提升加工產業帶。很多省市按照國際標準對加工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培育適合加工、適應市場需求的主導產品,進一步提高水產品的附加值和綜合利用水平。
當然這也是得益于中國高層政策的支持,根據國際漁業貿易一體化、自由化的新趨勢,農業部將按照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的原則,選擇一些易加工、市場需求量大、出口換匯高的重點品種,建設一批從種苗培育到養殖、加工等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生產基地。
而2013年2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第一次討論研究海洋漁業發展,把海洋漁業提升為戰略產業。3月8日,第一次出臺了《國務院關于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6月26日,第一次由國務院主持召開了全國現代漁業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開啟了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全面推進現代漁業建設的新征程。
實現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也是當前中國經濟工作的重點。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有很多不足,例如水產品的加工資源嚴重衰退、基礎研究薄弱、加工與綜合利用率比較低、加工產品品種少附加值低、裝備落后、標準體系不健全、產品質量不高等方面。
作為大農業分類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水產業歷來素有“藍色糧倉”以及“藍色生產力”之稱,當然水產業也不負眾望,以其巨大的產量與農業一起養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過去中國水產業可以說是輝煌的:中國淡水產品產量享有世界第一的榮譽,但由于國內宏觀經濟總體形勢以及國際因素等的影響,中國水產業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出現了些許波折。如何從挫折中崛起成為當今各地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而2014年可以說是一個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