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微田園”閃亮四川新農村

   日期:2014-05-13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業新聞網    瀏覽:6925    評論:0    
核心提示: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寫道: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如今,文人筆下的這幅美景圖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寫道: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如今,文人筆下的這幅美景圖正在巴蜀鄉間舒展開來。四川在新村建設過程中,創造性地為相對集中的民居規劃出前庭后院,讓老百姓種植時令瓜果菜蔬,既增添了農家情趣,又增加了農民收入,讓他們切切實實得到了實惠。農民群眾把這兩三分小天地親切地稱為“微田園”。


  4月,記者走進四川各地的“微田園”,在一個又一個、一群又一群的“小菜園”、“小果園”、“小桑園”中穿梭,目之所及,處處呈現現代文明與鄉村氣息交相輝映的新畫卷,“微田園”已經成為四川美麗新村建設的成功實踐范本。


  “微田園”讓農村有“鄉味”,方便又實惠


  4月8日,風和日麗。再過十來天,都江堰市柳街鎮鶴鳴村村民羅尚才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又有了一季輪換:上一季的萵筍、芹菜已經采摘結束,脆生生、綠瑩瑩一片,新一季的茄子、辣椒正在準備栽種,“2分地,大春一輪,小春一輪,想吃哪樣種哪樣。”老人指著眼前的景象笑著說。


  中午時分,羅尚才和老伴在自家菜園里扯了一把小蔥,抖落新鮮的泥土后沖洗干凈,不一會兒,麻婆豆腐的香味便溢滿了農家小院——


  這只是“微田園”的一個剪影。


  2010年,四川省總結“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后重建經驗,按照“全程、全域、全面小康”和“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把新村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和實現形式,放在突出位置,先后啟動了縣域新村建設規劃和以市(州)為單位的新村建設整體性安排,并從2012年起每年在省級財政預算中列出20億元作為新村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補助資金,推動新村建設。到2012年底,全省累計建成新村16974個,其中新農村綜合體205個。


   新村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體現山水田園風光和民族特色、地域特色,讓農村在保持空間開敞、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同時,又具有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條件,這是新村建設的目標。


  然而,新村建設的關鍵在哪里?時任四川省委書記,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認為,新村規劃要立足農村實際,“農村就是農村,城鎮就是城鎮,在讓農民群眾與城鎮居民一樣享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同時,一定不要把農村搞成了城鎮,把農村一些好的東西喪失掉了,尤其是農村特色、田園風光、農家情趣,一定要保留住。否則,新村建設就是失敗的!”


  “對科學規劃的注重,對田園生活的呵護,對農民主體的尊重,在四川省的新村建設進程中一脈相承。”四川省委常委、省委農工委主任李昌平說,實踐證明,“微田園”創新了新村建設理念,新村建設既有前庭后院相通、又有雞犬之聲相聞,既使農民過上了現代生活,又讓農民傳承了農村文化,是對新村建設的更高要求。從本質上講,前庭后院,不僅保留了農家情趣,而且維護了農民的宅基地使用權。


  “住上花園樓房后,剛開始覺得洋氣,后來總覺得不習慣。”在成都市郫縣安龍村,村民高德成告訴記者,村民們覺得小區只有花圃,沒有菜地,想吃蔬菜還要去超市買,不方便,還感到心里空落落的。于是他們自發地經營起房前屋后的“地盤”,種一些小蔥、蒜苗。久而久之,安龍村的田園“味”更濃了,經營好這一兩分地,就能滿足一家三四口人日常生活的蔬菜需要,這也啟發了村干部:不管生活再現代,農民的生活肯定有與城市人不一樣的需求,不能完全照搬城市小區的建筑模式。


  2012年4月,安龍村作為郫縣三個新村建設綜合示范項目之一,率先將小菜園、小庭院納入整體規劃。“我們整個聚居點布置的是55戶,68套房子分成了兩個組團,每個組團房與房之間又圍成個院子。”郫縣農發局副局長虞洪說,相當于所有老百姓的房子前庭后院都有一個“微田園”,整個生活環境都能體現農家特色。


  “微田園”為新村注入了活力,也讓農民群眾真切地感受到了方便與實惠。“種有韭菜、蒜苗、蔥、茄子、白菜,夠吃了!”廣安市代市鎮岳廟新村村民夏孝銀告訴記者,吃不完的就到城區去賣,“昨天很嫩的蔥三塊錢一斤,一共賣了三十塊錢。”


  記者在岳廟村看到,每家每戶前庭后院都有一兩分地,上面栽龍安柚果樹,下面種各類時令蔬菜,彰顯了農村的特色和功能,在自給自足的同時,也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經濟效益。“方便實用,我們非常喜歡。”村民說。

美麗鄉村立足點,增收惠民生

4月12日,在“微田園”的命名地——綿竹市清平鄉,放眼望去,姹紫嫣紅的花花草草點綴在一排排千姿百態的蘿卜白菜中,生機勃勃,春意盎然。


  “這菜園子不僅好看,更實用。”清平鄉副鄉長李娟介紹說,清平鄉是“5·12”汶川大地震重災區,又是“8·13”特大泥石流災害區,兩年多時間遭受兩次重創,耕地面積也因地震災害、水毀銳減。在災后恢復重建中,清平鄉政府大力實施新村建設項目,將房前屋后有意識地給農民留下小菜園:平整的地面上,根據田型,用大小相宜的鵝卵石在房前屋后擺放、壓實形成生態埂;遇到地面傾斜,則根據地形地貌,用卵石砌成適當斜面的堡坎,使田塊形成梯田型。老百姓在聚居點房前屋后種蔬菜瓜果,既有了小菜園,又美化了環境。村民們將這種“農田式綠化”形象地稱之為“微田園”。


  “清平鄉‘微田園’產業以種植蒜苗、圓根蘿卜、白菜、青菜等無公害蔬菜為主,目前已形成種植規模630余畝,涵蓋4個村23個村民小組,結合園林景觀綠化建設,形成集觀光和農產為一體的現代觀光農業模式。”李娟說,2012年實現產值189萬元,農民人均增收356元。


  在產業快速發展、農民日益富裕的同時,當地還探索出具有自身特點的“微田園+專業合作社”的新村綜合體建設模式,把專業合作組織建在田園,實施“微田園”后期建設項目,并結合鄉村旅游,打造成為精品田園庭院,呈現出一幅青山綠水間的“世外桃源”景象。


  “一年四季景象不同,每天都要接待不少來度假、體驗的游客。”清平鄉藺家坎新村村民唐家華樂呵呵地對記者說,“都說我們這的農村比城市還漂亮。”


  根植于泥土、萌芽于鄉間的“微田園”展現出無限活力,迅速在四川各地農村綿延開來,成為新村建設新指向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實踐。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從四川新農村建設的鮮活實踐來看,美麗中國最美在鄉村。”四川省委農工委新農村處負責人認為,“微田園”進入新村內部,建在老百姓的房前屋后,已經成為四川美麗鄉村的新興元素。同時,也為如何優化、有效地利用農村土地,找到了一條有效的路徑。


  據了解,目前四川各地新規劃建設的新村用地,大體上是三個三分之一:農房占三分之一左右,公共設施占三分之一左右,另外三分之一正好是小巧玲瓏的“微田園”。該負責人認為:“就生產功能而言,‘微田園’相當于農民的自留地,它仍然是農用地,種植的農作物多是老百姓一日三餐少不了的,而且種植方式更加精細,更加生態。如果各地的新村都這么做的話,新農村建設中擠出的農用地總量相當可觀。”


  而今,“微田園”已在四川農村不斷鋪展:在三臺縣永明鎮萬家坎村,當地因地因勢改造庭院柵欄建設“微田園”126戶,“現代田園中的鄉村流水別院”風貌已具雛形;在宜賓市翠屏區牟坪鎮金銀社區,依山傍水,環境優美的現代田園農家使鄉村環境煥然一新;都江堰鶴鳴社區在倡導農民樹立文明新風的同時開展“五優菜地”評選,對“文明示范戶”和種菜能手進行表彰獎勵,給“微田園”賦予更新的時代含義……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到2015年,四川省將建成新村聚集點3.5萬個以上、新農村綜合體500個。據21個市(州)的新村建設整體性安排,到2020年,全省將建成新村聚集點逾10萬個、新農村綜合體2000多個,涉及農戶1000萬戶左右,逾3000萬人。在這個過程中,按照產村相融、成片推進的要求和“方便耕作、適度集中”的原則分步建設,充分體現村美、民富、人和的新型農村社區,將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讓城鄉群眾共創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微田園’作為四川新農村建設實踐的創造,把現代文明與鄉村氣息有機結合起來,既方便群眾發展經濟,又充滿農村生活情趣;既富有現代鄉村生活氣息,又凸顯農家庭園特色;既符合中央精神,又滿足了農民群眾的愿望,實現了產業發展、環境優化、農民增收多贏和社會和諧。”李昌平表示,接下來,四川將進一步加強對平原、丘陵、盆周山區和民族地區的分類指導,加快建設藍天白云、山清水秀、瓜熟稻香、雞犬之聲相聞的和諧新村,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