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和孚鎮荻港村水產養殖大戶錢小紅比往常起得更早一些。深冬,最低氣溫已經跌破零度,保持水溫和含氧量成了最重要的事情。多年的養魚經驗,讓他保持警惕,早早就來到養殖區域查看。
上層套養花白鰱、中層主養黑魚、下層套養鯽魚,如何讓養魚免于污染,錢小紅做了很多嘗試,最終選定了這套立體套養模式。
“夏季時,水面上還會種植一層空心菜。”錢小紅告訴記者,空心菜發達的根系可以吸附營養化水質,與立體套樣相結合,能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水質,消除了藍藻、死魚現象,凈化污染物。
荻港村水網交錯,養魚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宋朝開始,養魚業成了大多數荻港村民的主業,至今不少村民仍舊以淡水養殖為生。在注重自身發展的同時,錢小紅不忘帶動村民轉型,多次在荻港村、新荻村養殖戶中做經驗介紹,手把手教導養殖戶如何套樣。
“通過努力減少對水環境的污染,是我作為一名養殖人,對‘五水共治’一份必須要做好的責任。”錢小紅還是荻港鄉賢會的成員之一,拿到聘書的那一刻,他感覺自身的責任更重了幾分,下定決心把養殖技術更好地傳授給村民。
通過自身力量轉變養殖戶觀念,在荻港村,錢小紅并不是孤軍奮戰。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的荻港漁莊,12年來累計投入資金2.3億元,用于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發展。
董事長徐敏利介紹,漁莊與浙江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浙江省農科院、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成立產學研實踐基地,共同推進水產養殖、水體凈化、果蔬栽培等方面的技術研發。通過淡水青蝦高效生態精養技術,把青蝦養殖產量提高了兩倍多,同時減少了養殖廢水的排放,實現了節約用水、清潔用水。
“鄉賢文化在價值引導方面大有可為。”和孚鎮黨委委員朱麗華告訴記者,這兩年,往生態養殖方向發展的村民越來越多,也有更多人主動請教科技養魚,生態養殖方面的知識。隨著荻港鄉賢會的成立,她相信,荻港以及附近村莊的水產養殖將進入一個徹底無污染的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