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午,武漢市2017年長江流域武漢段冬季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在武漢漁政碼頭舉行,此次共放流青、鰱、鳙、鳊魚及國家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胭脂魚共863萬尾,是武漢市連續16年來舉辦的規模最大、魚種最多的一次漁業人工增殖放流活動。
上午9時,省水產局漁政處處長李明輝、市農委主任譚本忠、副主任王德立、執法總隊總隊長湯吉超及班子成員、各大隊主要負責人和放流企業、公證處公證員、新聞媒體記者等100余人出席了此次漁業資源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儀式。儀式現場由王德立主持。
湯吉超代表市農委、執法總隊對長期以來一直關注支持武漢市漁業資源養護事業的各位領導、朋友表示感謝,并表示今后將踴躍投身到漁業資源養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建設美麗長江再作新貢獻。
李明輝代表湖北省水產局對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對多年來武漢市開展漁業資源養護工作取得的成效給予充分肯定,并對今后漁業如何開展漁業資源養護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在現場公證人員作公證發言后,譚本忠一聲令下,2017年長江流域武漢段漁業資源人工增殖放流活動正式開始。在新聞媒體的見證下,現場將魚種先后放入長江之中。
在活動現場,部分熱心市民在現場學習如何科學地增殖放流。今年44歲的周輝從小在漢口長江邊長大,聽說這次有放流活動專門前來學習。他說:“小時候坐船還能看到江豚、長江白鱔等稀有魚種,現在很難看到。今天才知道除了過度捕撈對長江漁業資源有影響,有些愛心市民盲目放生也會對長江生態造成破壞。”
據了解,武漢有不少市民會定期組織活動往長江里放流,他們在白沙洲、華南海鮮等水產市場上購買飼養魚類后,直接倒入長江中,但是這種飼養環境中長大的魚類在長江野生環境中很難存活。
武漢市農業綜合執法督察總隊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在長江武漢段還曾打撈起巴西龜、俄羅斯鱘、清道夫魚等國外品種魚類,這些外來魚種的入侵對長江土著魚類造成威脅。
該負責人告訴市民,科學放流,才能提高魚類存活率,保護長江生態平衡,要嚴格按照農業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放流。他說,往長江中放流,除了要在原種漁場選擇購買長江原種子一代魚種,還要經過嚴格的檢疫檢驗。
據了解,此次放流白鰱360萬尾、鳙魚250萬尾、青魚、鳊魚共240萬尾,胭脂魚13萬余尾,對有效恢復長江魚類種群數量,改善和優化水域的群落結構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