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商品糧的玉米,如今的市場價格依然在每公斤1元錢左右徘徊,可是,這幾天,大慶市林甸花園鎮齊心村農民種植的玉米,遠遠高出了這個價格,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花園鎮的一個糧食收儲點,農民們排隊送糧的場面熱鬧非凡。這一車車的玉米經過過秤、去皮,不一會就換成了一沓沓的鈔票。
花園鎮齊心村農民常玉庚向記者介紹說:“今年我種了高產玉米,種了一畝地,去了成本純收入1680元,往年也就收入幾百塊錢,差一半還多呢。”
這里的玉米收購價格為每市斤一元錢,而且玉米不用脫粒,農民只需把玉米葉去掉,就可以到指定的地點銷售。方寸之間,效益卻如此顯著。
常玉庚說,現在看一畝地能賣兩千二三百元錢,他們全家對這個收入挺滿意的,比種大田強多了,大田五畝地才能收入這些錢。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林甸農村的菜園,農民們很少去精耕細作,要么種點蔬菜,要么栽花種草,很少得到充分利用,雖然菜園面積小,但這里卻是綠色蔬菜的搖籃。農民不會在菜園里施用化肥和農藥。正是看中了這點,位于該縣的漁谷香農業合作社與農戶簽訂了訂單,由合作社提供種子和有機肥,規范化種植,統一收購。
漁谷香農業合作社副理事長趙忠鑫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現在的收購情況看,最高的一畝地可以達到兩千二三,效益達到兩千多元錢,所以老百姓種植的積極性非常高,3000畝地給老百姓帶來了不小的經濟效益,合作社用原生態玉米做成的產品在南方各大城市非常暢銷,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據了解,漁谷香農業合作社把這些玉米做成系列玉米食品,形成了產加銷一條龍的經營模式,為玉米產業結構調整,走出了一條新路。